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应化”利生(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3 12:18:14
浏览

此外,借鉴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院青促会)的模式,长春应化所还成立了“英华”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包括院青促会会员、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以及长春应化所优秀的青年科技人员,同时设立青年专项发展基金,给青年科研人员每人30万元经费支持,并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科研骨干出国深造,着力培育储备一支以中青年领军拔尖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队伍。

因此,在整个大环境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这几年,长春应化所却能源源不断地引进新鲜血液——整建制引进生物化工学科科技创新团队1个、“青年千人”5人、“百人计划”5人、高级专业人才18人,极大加强了特色方向和新兴学科的科研力量。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冰凌2015年4月来到长春应化所,这里给她的第一感受就是“高效”。“从我去人事处报到到拿到实验室的钥匙开始工作,时间不超过一天,而且第二天我的银行卡办好后,科研经费就已经到账了。所里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真的是非常支持。”

而让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白晨曦感触最深的,是所里对课题组引进工程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持。

“一项研究从技术到产品,中间有多个环节要打通,仅靠科研人员是不够的。”白晨曦说,2013年,他所在的课题组成功开发出从原料异戊二烯单体合成到聚合人工仿生合成天然橡胶的全套技术创新链,其中自主设计完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万吨/年“人工合成天然橡胶—稀土异戊橡胶”全套生产工艺包,顺利实现技术转移转化,转让费达6000万元。该成果被纳入中科院2013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取得重大突破领域”之一,同时也让长春应化所尝到了工艺包的“甜头”。“但是,如果没有工程技术人才,像这样的成功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此次,借由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长春应化所放宽了课题组引进工程技术人才的条件。“所里对工程技术人才不再要求博士文凭,于是,我就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一位工程技术人才,其他课题组也引进了几位。相信有他们的加入,我们今后能尝到更多‘甜头’。”白晨曦说。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应化”利生

剖分结构轴承

打通“最后一公里”

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之初,长春应化所就确定了“在特色和产出上下功夫”的核心理念。但无论在研究上投入多大精力,无论科研活动组织模式多么完善,无论人员组成结构多么合理,如果在最后的转化上受阻,也将难以实现重大成果产出。这一点,对于化工新材料类科技成果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高起点打造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平台,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脱节的问题。”孙小红介绍,长春应化所在长春新区建成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构建了“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完整链条,在科技种子引进来“最先一公里”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两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目前,该基地已经进驻了25个工程化项目,其中3个平台获批省级中试中心,另有包括五大服务项目在内的17个项目已建成中试线,孵化科技创新型企业9家。

实际上,基地的建设也确实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联动”。4年来,基地共吸纳政府孵化资金2.4亿元,所孵化的企业吸引“两所五校”创新基金1.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0亿元。到目前,长春应化所与香港博大东方集团、吉林神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实现了聚碳酸烯丙酯生物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等10余项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