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6 11:14:06
浏览

  悲壮又浪漫。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仅占比14.94%,超过85%的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

  红旗渠是一个写满初心的地方。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在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王生有(右)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查看树木生长情况(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2013年,55岁的王生有同样面临一个选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大哥王自有,在为村里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盘龙山村的“天”塌了。

  王生有常年在外做生意,因车祸失去一条手臂。乡亲们想让事业有成的他回村接任支书。回,还是不回?对兼具党员和亲人双重身份的王生有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王生有走在盘龙山村通往山下的道路上(7月3日无人机拍摄)。这条路是他带领村民修缮硬化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盘龙山村海拔1300米,山高沟深,修一条下山的路是全村人的期盼。王自有带领村民奋斗多年终于打通一条9公里的土路,准备水泥硬化时,他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王生有承接哥哥的遗愿,也扛起了全村人的期盼。多方奔走,他终于将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在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王生有(前)带领村民清理乱石,维护道路(7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路通了,致富就有了希望。他又带领村民绿化荒山3000多亩,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1000多亩,不仅卖土特产有收入,也为旅游打下基础。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奋斗的目标。”王生有说。

  从空中看,盘龙山村蜿蜒的山路如一条长龙,与远山间缓缓流淌的红旗渠遥相呼应。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心灵感应,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所在。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7月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红旗渠畔还传颂着一位女支书郁林英的故事。在她带领下,昔日坡多地少、偏僻荒凉的庙荒村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红火的华丽转身,成为太行山侧的一颗明珠。

  他们是林州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多年来彼此接力,活跃在带领老百姓战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最前线。

精神之渠永不断流——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录

  这是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总干渠(7月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路标

  李广元,从农村铁匠铺起家的林州钢铁大王,大半辈子没离开过钢铁,却在年过六旬之后,闯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电子级玻璃纤维制造。

  生于1948年的李广元虽只参加过红旗渠收尾工程,却是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当年修渠,有一首为小推车所作的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面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