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19 23:53:01
浏览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部分。
  图为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门口的石鱼。
  图为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游客参观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陈列。
  何乾健摄(人民视觉)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游客参观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图为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廊道。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深入江中赏题刻(华夏博物之旅)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地面陈列馆外景。
  图为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穿过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廊道,透过玻璃窗,水中石鱼、白鹤、诗句等题刻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石缝间不时还会游出一条小鱼,一幅动静结合、生动和谐的图景跃然眼前。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涪陵区,是一座水下遗址类博物馆,被誉为“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记录了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留下众多名人书法作品,极具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记录1200年水文资料

  白鹤梁是长江涪陵段江心的一道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伴随着水位涨落而有规律地露出江面,因引来成群白鹤在此驻足而得名。千年来,当地人以白鹤梁为基准观测水位变化,并石刻文字加以记录,积累了丰富的水文资料。

  “涪陵有句古谚语——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说,古人为记录水位位置,在白鹤梁的石梁上刻画石鱼,作为衡量枯水程度的标尺。

  以江心石梁为载体、以石鱼雕刻为水位基准点、以石刻文字记录水位变化,从公元764年至1963年,白鹤梁记录了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让白鹤梁成为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古代水文遗产。

  白鹤梁水文遗产所保留的历史枯水信息,不仅对长江上游的现代航运和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应用意义,而且对于研究北半球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也具有参考价值。杨邦德介绍,直至今日,这些记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峡工程在估算长江枯水期、枯水量、通航条件的时候也参考了白鹤梁1200年的水文资料。

  白鹤梁不仅是“水文站”,还是一座“水下碑林”。由于地处长江和乌江交汇处,涪陵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重镇,历代文人墨客往来络绎不绝,纷纷到白鹤梁观赏、题刻。白鹤梁题刻现存文字题刻165则,总计1万余字。其中,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珍贵,众多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精彩纷呈。

  水下题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集中展现,还记录了古代社会变迁,堪称“石刻档案宝库”。杨邦德举例道,历史记录表明,涪陵地区盛产荔枝,但随着气候变化,当地荔枝种植几近消失,这一变化过程的线索,就藏在白鹤梁题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