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支招:节后返岗,这样不慌!(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03 13:23:01
浏览

具体为:“不”——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聚会、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戴”——戴口罩,病毒奈我如何;“洗”——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少”——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有些传言真假难辨,容易影响自己,导致心理恐慌;“多”——出门在外,多和亲友之间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联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爱营造出温暖、积极的氛围和心态。

4.乐观。

现在能够返岗复工的人员,都是这场疫情中的胜出者,我们为能继续工作而感到幸运。

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不对,因为这是事实。正常的工作并不会破坏免疫系统,只有恐惧心理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心态对免疫系统是有积极影响的。

5.求助。

在返岗复工过程中,如果面对心理困惑确实难以调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一份烦恼和他人诉说,变成半份烦恼,何况你是在和一个专业人士诉说呢。

《中国科学报》:面对灾难、面对意外的长假和突如其来的空中课堂,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将危险化为教育的机会?

林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面对疫情,家长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做好防护,然后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难得充裕的共同时间里,利用危机事件对孩子做好启发、引导和教育。

1.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减少外出和群聚活动,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隔离。

面对孩子的恐慌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2.和孩子一起研究获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取真实和权威信息的途径,如政府官方网站的文稿、专业机构和科学家的科普文章;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权威人士等多途径交叉验证信息真伪;主动获取信息合理的时间节点,引导孩子寻找有效信息。

3.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

对照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护手册,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练习相关的防护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反复示范,带着孩子练习戴口罩、消毒等个人卫生和防护方法。

4.利用危机事件,强化生命教育。

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材料,启发孩子想象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

5.学习病毒和疾病的科学知识,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

利用丰富的科普材料,和孩子一起学习病毒及相关疾病的知识,包括病毒的类型、传播途径、感染细胞的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及食用野生动物的关系等。

6.认识人的社会性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封闭期间,由于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交往,孩子会有诸多不适,家长可以针对这些反应启发孩子体会和感受社会交往对个体正常生活的必要性。

教育不仅仅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生活就是教育。病毒疫情是一场灾难,但灾难过后,我们的人民凝聚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我们的孩子成长起来了,不幸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