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支招:节后返岗,这样不慌!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03 13:23:01
浏览

 
 
心理学家支招:节后返岗,这样不慌!  
 

近几日,不少人陆续返岗、复工。然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继续。

如何及时调适心理,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孩子仍在假期状态,家长还可以做哪些引导?

《中国科学报》连线数位心理学家,向返岗复工的你提供一份“心理攻略”。

《中国科学报》:由于疫情,今年的春节假期比以往有所延长,返岗复工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陈建华(南昌大学教授、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

我认为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个人防护措施,做到健康返岗,高效复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概括起来可能有以下三类:

1. 急,急于返岗心态。

这个时候还有期待上班的?有的,一是确实工作走不开,需要赶紧赶回去,在家待的心着急;二是从湖北武汉返乡回家,被隔离,全封闭,在家待的不舒服;三是迫于生计,必须出外务工赚钱,在家待的不踏实。

2. 迫,迫于返岗心态。

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持这种心态。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此刻最需要的是三个字:“宅、戴、洗”。第1个字就是宅,宅在家,可我却偏偏要出门,不是工作实在走不开,不是耽心丢饭碗,不是苦于生活费,真是不愿意此刻出门复工。

3. 怕,惧怕返岗心态。

虽然上面两种返岗复工心态不同,但有一点心理活动是相似的,那就是担心、害怕甚至恐惧。例如担心环境是否安全;怕与人接触怕传染;怕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怕去公共场所;怕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中国科学报》:公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预?表征是什么?

钟杰(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疫情期间,少数人因过去存在基础心理疾患或问题,被此次事件加剧,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症状、兴奋性过度或睡眠问题(失眠、早醒、噩梦等),因烦躁而与亲朋的关系出现冲突。

如果因此严重干扰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生活并带来痛苦感,此时需要寻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中国科学报》:如果返岗复工过程中出现了上述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调整?

陈建华:

我们都是血肉之驱,面对人类现在尚不完全认识、不能把握,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要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调适。所谓调适,就是针对个人可能会存在的不适与担心,有针对性地认识与调整。

1.接纳。

接纳自己非常时期要返岗复工的现实。

不论是急于还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原因,别无选择,一旦这样想,心里就会踏实些。

二是接纳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全国上下协力防控,说明这种新型病毒确实是让人类害怕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适度害怕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变了,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想,是不是焦虑会有所减轻呢。

2.攀比。

攀比往往被人认为是贬义词,但有时确实需要和他人比一比。

其实在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务人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休息,何来复工;很多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早已复工,比比这些人,是否心理会更平衡些。

3.科学。

非常时期,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