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材”为国(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9 09:14:28
浏览

改革从来没有坦途。一个组织的积淀越深,冲破壁垒的阻力往往也越大。祝宁华深知,最大的挑战在于打破原有科研单元的界限,凝聚研究方向和优势力量。

最终,半导体卓越中心明确了三大突破方向和五大培养方向。三大突破方向是指量子材料物性调控及器件机理、全波段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五大培养方向是指半导体神经网络与智能芯片、微纳结构与柔性半导体器件、高功率全固态激光技术、半导体激光传感与成像系统、神经接口与脑机交互技术。

祝宁华介绍说,这与半导体所“一三五”规划的内容方向不尽相同。“我们的想法是,半导体卓越中心更强调基础与前沿,除了稳住原有优势阵地,还要培育有潜力的课题方向。”

神经接口与脑机交互技术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开始试水用硬件手段实现高速人工神经网络功能,在半导体所开创了神经网络学科方向。10年后,他的学生鲁华祥接棒,聚焦神经计算芯片及其类脑计算技术应用。揭示人脑奥秘、发展人工智能,是21世纪最热门的尖端技术之一,半导体卓越中心必须提前布局。

改革的关键在于“人适其事,事得其人”。谭平恒举例,研究员牛智川、吴南健的科研内容都与器件机理有关,但他们的方向更偏重光电子器件集成。因此,尽管他们过去所在部门是物理方向的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后却以骨干研究员身份转到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方向。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2017年12月21日,“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卓越创新中心”经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顺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正是由于半导体卓越中心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打破壁垒,建立起了跨部门协同组织机制,并对科研单元的人员和科研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统一组织协调科研人员申请和承担各类重大项目,才让它所承担的重大任务获得了比过去更加持续、快速地增长。

如今,半导体卓越中心已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课题62个,项目总经费3.8亿元,留所经费3.3亿元。

怀“材”为国

4kW全固态激光器组装生产线

求贤:筑巢引凤

2012年,张韵作为归国高端人才加入半导体所。那时除了依据国家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补贴外,单位几乎没有额外的待遇支持。相同情况到了今天却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科研人员的职业吸引力、生存压力都有了巨大改变。

在这个基础研究无比艰苦、工艺开发无比枯燥的领域,大到国家半导体产业要实现突破,小到一个研究所要求发展,都必须靠“三条腿”支撑——资金、政策和人才。

“2017年专家组评议前后,我们真正意识到,按照过去每年引进一两名科研骨干的速度,恐怕跟不上半导体卓越中心的发展节奏。”张韵记得,当时领导班子讨论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用充足的资金、灵活的政策支持平台建设,进而吸引有实力的人才聚集。

为此,半导体卓越中心突出重点、集中发力。先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修购专项经费等渠道投入资金1.3亿元。把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内工艺设备齐全、加工水平先进的综合性平台之一。再加上新成立的中科院北京信息电子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以微电子、光电子和电力电子为核心,集加工、测试、评估、验证为一体,为半导体卓越中心提供了有力的设备和条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