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1 10:30:25
浏览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深刻指出,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考察时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只有正确处理好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抓住志气、智慧这个内力、内因,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才能确保稳定脱贫、实现长远发展。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今年将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但是,作为欠发达省份,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快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因此,帮助贫困群众补齐“精神短板”,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云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脱贫攻坚以来,云南围绕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政策引导、教育培训、表彰激励、文化扶贫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西畴精神”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经过几年的努力,贫困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转变,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扶智扶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工作中扶贫与扶志扶智相脱节的情况仍然存在,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比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难,补齐“精神短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更要看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导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更需要深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和发展具有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从实现稳定脱贫的层面看,2019年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95%,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已经实现脱贫,剩余未脱贫人口中大多是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但还有少部分则是因为还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安于现状,甘于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头脑里没有人穷志不穷的骨气、脱贫致富的愿望、勤劳实干的韧劲、艰苦奋斗的精神,外部的帮扶措施再多、力度再大,脱贫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因此,脱贫攻坚越深入,补齐“精神短板”问题也越重要、越紧迫。

从实现长远发展的层面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脱贫攻坚战解决的只是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欠发达省份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脱贫后实现长远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的,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脱贫摘帽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奋斗依然是不变的时代主题。但是当下在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有的群众脱贫后,不思进取、小富即安;有的群众刚实现脱贫却由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原因迅速返贫;有的群众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弱,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低,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满足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的需要;有的群众发展产业缺乏市场意识、生产经营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等。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随着脱贫攻坚的有力推进,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但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根源都是没有很好的把“富脑袋”和“富口袋”结合起来,没有解决好扶志扶智的问题。对于这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硬伤和拦路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还会成为制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