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精湛一世纪,育人传德一辈子(5)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2 20:06:36
浏览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冯老。”郭卫说,“冯老几次找我谈话,告诉我如何着手科室的建设、团队的培养,告诉我要大胆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教给他们临床工作的技能,还要教给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

骨肿瘤科的手术多数都比较大,手术出血多,风险也比较大,常常大手术后需要整夜看护病人,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手术。

“我们团队中的人经常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真的很辛苦,但是大家心里都很充实。”郭卫说,“我们要发扬光大冯老治学严谨、精于钻研的精神。”

手是人类使用最为频繁,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由于其结构复杂,治疗难度大,手术要求精度高,手外科学应运而生。

冯传汉是新中国手外科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冯传汉率先在国内开展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手术,并发表中国第一篇手外科论文。

今天,北大人民医院骨科已发展成为包括创伤骨科、骨肿瘤科、骨关节科、脊柱外科4个专业,242张床位,年出院近5000例患者的综合骨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冯老的学生三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吕厚山主持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郭卫主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姜保国课题组开展的“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

提起冯传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骨科专家,但冯传汉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常说:“我是一个‘杂’家,可不是什么专家。我的目标是一专多能,宽博与精深兼顾。”

医生、教师、研究人员、行政管理者,还从事过学会管理工作,当过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社长,晚年更是不做专家做“杂家”,积极从事医史研究和写作,编写的多本骨科教材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已成为我国骨科领域的经典……

“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这是北大人民医院100多年前创院至今未变的院训精神。

“这12个字就像是冯老一生的写照,他就是活的‘院训’。”姜保国感慨地说。

逢年过节,医院负责人往往要登门探望老前辈。冯老往往要叮嘱,院训精神中“仁恕博爱”是最根本的,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定不能重“病”轻“人”,不能重技术轻理论知识,德育不仅要面向医学生,还要面向教师。

“现在医学教育越来越偏重技能教育。冯老师念念不忘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医学进步了不少,同样能开刀,但是人文精神还有些欠缺,尤其是医学生、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感恩精神需要加强。”姜保国说。

谈及冯老的“遗愿”,李贺平说,今年春节过后,冯老提过几件事:1994年,冯传汉教授在人民医院工作50年之际,医院编过一本《冯传汉文集》,能否把近20年的论文编辑进去,再弄一个论文集?“他可以放心,我已经把目录整理好了,包括他多次叮嘱要收录的最近几年写的几篇文章。”

“今年春节,冯老师也和我说了这件事。实际上我们早就商量给冯老师出一本《冯传汉医学教育理念》,书稿是现成的,出版社也找好了。”姜保国说。

作为医学管理专家,冯传汉一直倡导一个医院要有“拳头产品”,有特长。

亚洲第一例、全世界第四例骨髓移植手术,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填补我国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领域的空白……过去这些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荣获国家级技术进步奖9项,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当下,北大人民医院正实施人才战略、学科战略和空间战略,稳健前行:床位数,从101年前的150张发展到如今的近1500张,再过一年,伴随北京昌平院区、通州院区的建立,总床位数将超过3200张,人民医院将彻底打破空间发展的束缚,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