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精湛一世纪,育人传德一辈子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2 20:06:36
浏览

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有长度,还有宽度甚至深度,那将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近两个月前,2019年6月16日9时40分,105岁的原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创始人、博士生导师冯传汉在家中安然辞世。

“勤奋敬业医术精湛一世纪,教书育人诚恳无私献一生。”作为“终生不退休”的教授,一直到近百岁高龄还坚持到医院办公、104岁才办理退休手续的冯传汉教授,终身献身医学、追求真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成为一个时代的丰碑。又一次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遍访冯老同道、学生和子女,探寻这位老人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感佩不已的“百岁人生”……

三获“终身成就奖”

“一代宗师 医者楷模”……北大人民医院科研教学楼714房间,一间普通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15年前冯老90华诞时同行赠送的匾额。何梁何利奖、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简易书柜里,奖牌、证书琳琅满目。

对于一个人来说,获“终身成就奖”,一次就已属极其难得,冯传汉却是3次——自2011年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两次授予、北大人民医院一次授予冯传汉“终身成就奖”。

终身成就,来自终生奋斗。冯传汉1914年出生于汉口的一个医生家庭,后进入燕京大学医预科和协和医学院求学。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随后日军占领协和医院,1942年,在协和医院工作不久的冯传汉就不得不跟随钟惠澜、林巧稚等知名专家来到中国人筹资于1918年1月创建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即中央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

从1944年牵头成立中央医院外科骨科专业组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中国第一个骨肿瘤骨病研究室,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到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冯传汉在此一干就是77载。

这是一张让人过目难忘的工作成果表:

——82岁,主编《肩关节外科学》;

——87岁,主编《骨科肿瘤学》,并发表文章《再谈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9岁,主编《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

——90岁,收集整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

——93岁,发表论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和认识》,编著《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

——94岁,写下自传体传记《勤奋度九旬 暮年怀岁月——我大半生的回忆》;

——95岁,完成“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6万字;

——97岁,写下6万字读报读书札记《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认识》;

——99岁,写下上万字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和家庭与社区医学体系的学习和认识》;

——100岁,写下8页纸的读报读书札记《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实践 全面协调发展——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认识系列之三》;

——104岁,接受媒体采访讲述北大人民医院百年历史故事,再次为医院百年历史补充完善珍贵史料;

……

冯传汉一生勤勉耕耘,耄耋之年仍未停步:尽管受到前列腺癌治疗和青光眼治疗的副作用等折磨,直到96岁都坚持每周来医院工作两天;103岁失明前,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吃完早饭就坐到书桌前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近百岁时仍坚持研读专业期刊、撰写读书札记;去世前两年,失明的他仍通过儿女、护士朗读报刊关心医院和医学事业发展……

家里人劝冯老这么大岁数不要操心。“但他就是放心不下,把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发展,与自己融为一体了。”常年陪父亲生活、69岁的四儿子冯壮怀说,“96岁以后,我们不让他去医院了,怕摔倒,但他仍然在写书、写学术文章。我哥哥在加拿大,每年回来,都要在加拿大买最新版的医学书籍带回来。”

冯老家书房的书柜里,摆放着三层书,好几本都是厚厚的、全彩印刷的英文原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