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草地铭记功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1 14:18:30
浏览

  “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在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里,用红字展陈着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讲解员祝文娟是位彝族姑娘,“布告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一经张贴,在彝族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进入冕宁县城后,红军便展开宣传活动,当众烧毁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字据和田地契约等文书。红军还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没有命令谁都不许开枪。

  “共产党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人质,还打土豪给我们分粮食,是我们值得信赖的人。”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孙子沈建国如今在州应急管理局工作,讲起爷爷的故事如数家珍,“被解救出来的人质向爷爷讲述了红军的民族政策,爷爷看到红军衣着朴素,不拿群众东西,便愿意进一步接触。爷爷先派出代表和萧华等人交谈,红军阐释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还提出刘伯承司令愿与他结为兄弟,便决定与红军相见,而后歃血结盟。”

  彝海结盟仪式见证人沙马尔各的孙子沙马依姑是彝海结盟纪念馆的职工,他向记者介绍,“由于一时间找不到酒,他们便以水代酒,喝下滴有鸡血的‘血酒’发誓结盟。在此之后,小叶丹的武装改为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长征途中,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公平买卖的作风让沿途百姓看到了一支有别于国民党的军队。曾被谣言蛊惑的百姓纷纷返家,有的给红军送来了柴火,有的送来了蔬菜。

  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仁青卓玛家流传下来一块刻在木板上的割麦证,让当地牧民群众第一次见识到革命军队的作风。原来,是途经当地的红军割了青稞,留下了这张“借条”,承诺可凭此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兑换。

  类似的红军借条在四川各地长征纪念馆内很常见,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布上,还有的写在木板上。打土豪、分田地,随着红军的到来,革命的思想也深入到边远的乡村,革命的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据统计,红军长征在川期间,全省各族儿女参加红军达10多万人,全省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粮食7000余万公斤,牛羊肉30余万公斤,各类牲畜近8万头(只、匹),衣被鞋帽57万余件(套、双)。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1日 18 版)


(责编:袁勃、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