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草地铭记功勋(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1 14:18:30
浏览

  “父亲回忆,他当时一心想着夺下泸定桥,听到军号声和呐喊声,奋不顾身向桥头匍匐攀爬。”夺桥勇士李友林的儿子李理对记者说,“冒着枪林弹雨,父亲在铁索上不停改变着爬桥姿势,正要接近对岸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了大火,铁索被烧得滚烫,父亲不顾熊熊烈火冲进城去,同紧跟上来的战友一起,与敌人展开巷战,敌人伤亡惨重落荒而逃。”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奇绝惊险的战斗,为中央红军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这一战略目标开辟了通道。”泸定县政协原主席孙光骏指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说,“这座丰碑,记下红军战士的不朽功勋。”

  爬雪山过草地

  革命理想高于天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成功抢渡大渡河,甩掉国民党追兵后,来到雅安市宝兴县的夹金山脚下,拉开了艰难而伟大的爬雪山、过草地征程。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藏语意思是又高又陡的山,海拔4000多米,红军翻过的垭口海拔4114米,山巅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山上天气变幻莫测,忽雨忽雪。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回忆说:“将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我们只好用手捂着脑袋向前走。”

  “走拢夹金山,性命交给天”。寒冷、缺氧,中央红军战士多来自南方,从未遇过这样高的雪山和严寒,再加上衣服单薄,粮食不足,让红军遭受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盛夏7月,阿坝州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草丰茂。80多年前,这里还是茫茫无际、渺无人烟的大沼泽。因泥潭密布,气候恶劣,被称为陆上“死亡之海”。1935年8月,红军开始从这里穿越草地。

  “红军过草地有‘四难’。”红原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贺建军介绍说,一是行路难。草甸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二是饮食难。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但这时候草地才走了一半或不到一半。接下来的路程就得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有毒,吃了轻则呕吐腹泻,重则中毒致死。三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穿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四是宿营难。草地到处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在草地里露宿往往要两人或几人背靠背,才能增大面积避免陷下去。

  “红军用了一周左右时间走出这片‘吃人’的草地,队伍损失惨重。很多人在寒冷、高原反应、饥饿、中毒、身陷沼泽中死去,留下了‘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动人的故事。”贺建军说,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将士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曾在回忆录中说:“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彝海结盟

  革命情谊深似海

  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开展民族工作最频繁,也是成效最显著的地区。进入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后,红军的民族政策留下了“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毛泽东高度评价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期,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称之为“牦牛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