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缸“出色”来自浙江柯桥的产业集聚升级调查(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02 10:07:01
浏览

赵金良的回忆,也间接证实了这种说法。“摸排时企业反映,员工嫌远不愿意去,新厂重新招人工资得比原来高,短途运输成本也会增加。”当时按赵金良测算,企业经营成本将增加20%。

李传海以集聚企业“煤改气”为例,向记者解释道:“不仅经营成本激增,还需要购买新设备替代原有燃煤设备,这又是一大笔开支。”

在绍兴柯桥恒惠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惠),总经理金良指着一套日处理污水2000吨的设备告诉记者,2011年他们花1000万元,购买这套本地最早的膜处理污水系统。

本来打算使用10到20年,光钢板就用了400吨,现在根本没法拆走了。

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配套。当时,现场“三通一平”还没搞,政府只承诺会同步建设电厂、污水和污泥处理厂等配套设施。万一这些配套设施跟不上,搬迁过来的企业连生存都成问题。

事后证明,这种担心并非多余。直到2015年,有的重要配套设施才到位。一位知情人透露,园区曾因用地指标不足,延误建设一年多。

这段时间,有人患得患失,有人中途反悔,还有人无可奈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板抱怨,“我们有排污牌照,为啥非搬不可呢?”

一些负有就业和税收责任的镇街干部,在落实集聚动员任务时,也存在口气坚决而态度暧昧的情形。

果然,第一批集聚虽小有收获,却并不乐观。3个月后,他们又启动了第二批,两批一共签约不过40家企业。第三批集聚攻坚时,仍有100多家印染企业在观望中。

产业集聚对原有配套企业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装机容量3.9万千瓦的上游的热电厂——绍兴其其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其其热电),高峰时年销售额两亿多,供热收入占了大头。

其其热电总经理叶利其坦言,供热失去下游印染厂的出口,按照要求电厂也不能发电,而滨海已有配套热电厂,我们又跟不过去。

热电厂关停后,当地政府根据装机容量和煤价,补偿3年利润。叶利其说,热电厂属于特殊厂房,只能拆除,无法改做他用,其处理和补偿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政府的角色:“走”有路,“投”也有路

“我们特别担心,先来的企业活不好,后面就更不敢来了。”干了五年半集聚办主任的赵金良,苦辣酸甜尝了个遍,“上有集聚指标,下有企业诉求,夹在中间压力非常大,搞不好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为了减少企业后顾之忧,他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鼓励印染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对技改给予一次性补贴15%,高于普通行业15倍。

同时,禁止没有排污指标权的企业生产,支持由政府核定的排污指标入市交易,也可抵押贷款。

坊间传言,当年有的企业玩“猫腻”,重复回注排放污水虚增排污量。一些受访企业老板不以为然,反问造假哪有这么容易。

“排污指标开始几百元一吨,没多久就涨到几万块钱。”李传海回忆道。

柯桥还给集聚企业两年过渡期,老厂不关、新厂照开,排污量不超标即可。过渡期结束,老厂土地可“退二进三”,由工业用地转为商业开发。

还有受访企业老板向记者反映,第二、三批企业老厂房的处置政策,目前执行还不到位,耽误企业退出和转型。

李传海等人认为,老厂转商业开发和排污指标可交易抵押,是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最核心的两条政策,为不愿或无力集聚的企业留了退路。

在让企业“走投有路”的同时,环保的“紧箍咒”也越念越紧。第二批排污量门槛翻番到4000吨,按60亩标准供地;第三批排污量门槛拉升至1万吨,按80亩标准供地,并明确要求除滨海工业区外,其他地方原则上不再保留印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