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安全感在哪里?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6 16:09:16
浏览

  深度|“世界工厂”的安全感在哪里?

  近期,各大跨国公司面临着外界的疑问:会把产业供应链移出中国吗?

  美日两国官方层面近一段时间表态不断:提议撤离在中国的制造企业,回归本土或迁移至其它国家,还声称将负担全部“搬家费”。

  各大跨国公司或将产业供应链迁出中国,会带来新的外部风险吗?

  供应链被外迁是威胁论?

  经济行为不应被过度解读

  事实上,关于将产业供应链移出中国的探讨并非此次疫情的“特殊产物”。

  早在去年中美贸易战僵持不下时,一些厂商就开始考虑迁移在中国的工厂,到出口关税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产业链的转移不仅兴师动众,更劳民伤财。在去年6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召开的关于加征对中国关税的听证会上,美国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将产业供应链转移出中国,成本和代价十分高昂,并不现实。

  根据投资银行高盛的一份报告估算,设立一个新厂址需要3个至6个月,盖厂房到正式投产需要18个月,安排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改善工人的技能和文化磨合,这意味着完整搬迁至少需要两年以上。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则指出,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一般产业外迁大约需要10年周期。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论坛(WEF)报告指出,产业供应链的搭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跨国公司在制造质量、产能、交货、成本以及对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产业供应链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迅速进行调整。

  总体来看,产业供应链的搭建需要时间,因此至少在短期来看,跨国企业将产业供应链移出中国无法实现。不过面对心理层面的不安,有学者指出不应过度解读产业供应链的外迁。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看来,产业供应链的全球分布和安全是经济与商业问题,跨国公司要利润最大化,当然要寻找最有效率、最安全的产业供应商,安排自己的产业供应链。不光国外的企业会考虑此问题,中国的企业也会考虑此问题,因为这是一项合理的企业经济行为。

  芮明杰进一步指出,产业供应链全球转移就是企业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经济行为,这些行为在特定条件下会受到一些国家政府政策影响,而不是个别人的言论。即便那些政府出台了直接政策,企业也未必都改变自己的产业供应链,因为将有效率的供应链迁移改变,成本是极其大的,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事实上,比起新冠疫情,来自关税的压力更能催生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移出中国的念头。

  一位在浙江做家具出口外贸生意的企业主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根据国外客户的反馈,越南供货商的成本比该厂实际上还要高5%,但由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抵消作用,综合看来,或许选择越南的供货商对这些客户来说采购成本更低。

  “世界工厂”的地位尚难撼动

  但中国制造的安全感在哪?

  跨国公司在部署产业供应链上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益和生产安全,中国在这两方面是否能有长足的吸引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的220多个门类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成本低廉但工艺精湛。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分布在汽车、医药、电子、机械等等领域的中低端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产业工人,他们专业且纪律性强,这也是越南、印度短期内替代不了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