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写壮阔的黄河画卷(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28 05:57:07
浏览

  创作的厚度离不开扎根生活的深度。为避免创作浅显化、语言程式化,各级美术机构持续开展深入广泛的沿黄写生和采风活动,使创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沉淀情感、升华创作。比如,中国国家画院先后组织本院70余名美术工作者,深入黄河流域9个省区,沿着48条线路采风写生。刘建中国画《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康雷版画《黄河新生态》等作品,既有山川风貌的写意呈现,也有现实题材的宏大叙事,力求在时代语境中创新阐释黄河文化。内蒙古、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也纷纷组织美术工作者深入沿黄流域采风写生,用艺术之笔展现各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图景。青年创作人才的培养也越发受到重视。河南大学“黄河文化主题中国画青年创作人才培训”项目,通过名家宣讲、大家亲传、采风考察、绘画创作、展览推广等方式,推动美术创作,深化黄河文化内涵研究,助推黄河主题创作不断深入。

  还有一批美术工作者长期深耕黄河主题,为新时代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做出表率。作为“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等活动的总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自己也创作了不少与黄河相关的油画。他认为,沿着黄河流域进行采风调研,可以近距离感受黄河新气象,进而表现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也是今天美术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表现中国艺术、展现中国气派的生动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油画家王克举自2016年起历时4年、行程4万多公里绘制了百米长卷《黄河》。从黄河源头至黄河入海口,画作将黄河不同区段的代表性景观串联起来,通过将中国画“写意精神”与油画对互补色的应用相结合,展现黄河不同区段、不同季节之美,绘就一条人文长河。如画家自己所说,“当我拿着画笔跋涉徘徊在黄河岸边的时候,就是想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生态和文化,从而让我笔下的每一处景点都更准确、更具特色且饱含人文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徐惠君,持续关注黄河题材,仅前往壶口瀑布写生就达百余次。他以传统笔墨强化光影效果,画面中,浪花击石形成的雾气等生动而鲜活,壮美而富有层次感。虽然视角不同,画家笔下的黄河都表达了对黄河文化和精神的理解。

  大河奔腾不息,沉淀着厚重的文脉,奔涌着讲不完的故事。美术工作者心贴大地、情贴生活,深入把握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用诚挚之笔讲好黄河故事,为奋进新时代注入精神力量。

  (作者为《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8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