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 州 林 工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10-23 10:40:09
浏览

11_meitu_5.jpg

信步三杉林。 记者 郝 光 摄

三代林工六十年  濮公山下筑梦圆


息 州 林 工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金秋时节,濮公山下万木争辉。

息州丛林公园、濮公山矿山公园,像两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广袤的黄淮平原南缘。

这里有秦岭淮河分界限四周面积最大的三杉林,有千亩枫杨林景观、千亩马尾松景观……青杉吐翠、枫岚如火,让人乐不思蜀。

这里就是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息县。

“像息县这样,在县城筹划区内,有两座面积高出2000亩的丛林公园,在全国平原地域,实为稀有!”到过息县的各级林业专家,纷纷发出这样的喟叹。

喟叹的背后,是息县国有林场三代林工60年的倾情支付,是他们波涛壮阔的痛楚与欢乐……

“林一代”:筚路蓝缕造丛林

息县,古称息州。南望大别群峰,地跨淮河两岸。自周武王设息国,3000年风云幻化,惟“息”字岿然稳定。

1960年元旦刚过,省里一纸红头文件传到息县,河南省息县国有林场降生了。

22岁的冯太平前脚刚跨出信阳农林学校的校门,后脚就跨入息县国有林场。

“其时林场居无片瓦。我们僵持‘先建坡,后建窝’,租居民房来造林。7小我私家3间房,既住宿又办公。好天拓荒种树,雨天就集团进修。”82岁的冯太平忆起旧事清晰如昨。

没有树苗,就自采、自育、自造,自给自足。除在村子自采,还到周边县区去采去买。带着干粮,拉着架子车,几十公里上百里路,全靠一双“铁脚板”。

有一次,25岁的郑光武和7名工友,拉着4辆架子车,到商城县买树苗,碰着了雨雪天气,满负荷的车子一步一滑,上坡了屡次,又滑了下来。合法年的壮小伙,蹲在地上直哭。

好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年植树季候,林场职工都要起早摸黑事情10多个小时,披荆棘,静心苦干。

“一直在第一线事情,林场5个林区,都有我的足迹。”退休老职工王国忠回望当年,满脸孤高。最让他难忘的是1984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前前后后下了半个月,但林场职工栽树的步骤没有停歇。他们用稻草绑腿,绑到膝盖上。雪钻进鞋子里、衣服里,很快就化掉,但各人干得热火朝天。夜晚在林区打地铺,一住就是半个月,没人叫苦叫累。

建场初期,是最坚苦时期。粮食不足吃,就喝稀粥。“盆里照见碗,碗里照见人”,遂有“一两粮票买俩人”的笑谈。稍有闲暇,各人就处处挖野菜,掺在米里做米饭,掺在面里做馍馍,既当饭又当菜。

“当工人都不肯意来林场,太苦,尽量如此,林场职工只进不出,没有一小我私家打退堂鼓!”冯太平说。

十年树木。到20世纪60年月末,林工们的艰苦终于换来了林场的郁郁葱葱。但这些乡土树发展迟钝,光长叶子不长树,四周群众形容林场的大关杨“秃噜个头弯着个腰,混身长的都是包”。

息县林场人又面对着一道艰巨的选择:是舍是留?

“不改不可!”林场学历最高的大专结业生、技能员冯华文下定刻意,僵持引进优良品种。

1970年,冯华文从华中农学院购置池杉、落羽杉、水杉苗木200株举办栽培试验,一举乐成,得到了原信阳行署科技成就三等奖。

三_meitu_9.jpg

三杉林 记者 郝光 摄

引种推广三杉,同样面对着苗木的困难。其时武汉对三杉种子管控很严,车站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