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8:00
浏览

  学思践悟 以传统空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传统村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并引以为豪的古村老宅,常常被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很多农村居民对传统地域文化失去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以传统空间重构村落,以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空间的基本现状

  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已物化成传统空间及其传统建筑元素,是人与人、人与地域环境之间长期良性互动的结果。前者如费孝通提出的乡土社会或熟人社会,还有众多学者提出的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传统美学和诗画境界等;后者如地理环境、结构演变、形态特征、布局方式等。  

  传统村落空间受自然环境、村落选址、山水格局、路网骨架、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长期影响而形成,反映着时代和地域的多维特性,即除了在文化性、乡土性之外,还具有对空间嬗变起着关键作用的经济性、表征性等动态特性。

  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不少传统村落正逐渐走向衰落。虽然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社会工商资本也有进驻,但目前能做的多为物质空间外观上的保护,未能对传统空间及其元素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富起来的村民相继搬离老宅,或沿公路建房,或成片建设兵营式新农村。这些建筑,体块方整或瘦高,与传统建筑朝水平方向舒展的风格相去甚远;形式、色彩则往往过于单一,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更无地域建筑的风格和意境。受乡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加上宅基地面积的限制,村民在建筑物外部随意搭建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且,建筑之间过于封闭和独立,缺少相互关联性;公共空间边界不定,缺少围合感和场所精神,无法形成内聚的交往空间;围墙过于严实、界面过于单调,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也阻碍了建筑与田园之间的渗透。

  这些快速形成的时代产物,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缺少传统空间的内涵和凝聚力,被一些学者称为“没有灵魂的空壳”。

  乡村空间的更新策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需要重视乡村空间建设,在传统村落和现当代村庄中进行传统空间的重构。

  对传统村落进行空间重构,首先要梳理传统空间,根据传统村落三个层次空间的不同特性,修复残破空间、利用废弃空间、整合存量空间,并分别进行空间属性(结构、形态、尺度等)和空间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等)的保护、恢复和整治。其次,要弘扬地域文化,挖掘并保护民风民俗、地方技艺、传统美食、元素符号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传统村落的各种空间中进行物化展示和活态传承,使传统空间恢复场所精神,吸引城市人的互动体验,同时激发原住民的自豪感。再次,可引入绿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传统空间进行高匹配度的业态培育和引导,使已近颓败的传统空间重获新生,成为激活传统村落的气穴。

  对现当代村庄进行空间更新,须把握三点:

  创新传统元素。乡村空间的更新不是直接地运用或被动地呼应当地传统建筑外观,而是根据各村发展沿革和村容印迹,提炼建筑的地域特色,在建筑整治中加以选取运用,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地域传统意境。在体量上,根据现有建筑布局方式,整治相邻建筑组团,将几幢建筑连成整体,使建筑体块在视觉效果上接近传统建筑比例。

  探寻共享空间。利用村口、桥头、树下、巷道等开放空间,创造村民交往空间或游客休憩空间。对于庭院空间,利用门洞框景、镂窗渗透来隔断或连通视线,营造雨打芭蕉、竹枝摇曳的传统氛围,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的对话;对于共享空间,利用相邻建筑间距来增设可虚可实的连接体,打造类天井、小院落、空中庭院等邻里共享空间,通过这种承载传统生活方式的空间形式,增进邻里感情。

  传承历史文脉。乡村的文化机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扎根过去,并不断地进行重构创新。从当地民居特色和传统生活方式出发,遵循经济性、乡土性、特色性原则,对不同空间的景观进行同步提升。以梳理与调和为主,引种与栽植为辅,兼顾四季景色变化,营造出和村庄特质相应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乡村氛围。通过建筑语言、景观意境、活动场所共同反映空间的历史文脉。

  重构传统空间,复兴历史文化

  在利用中进行保护,传承地域文化。传统村落空间虽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很多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实际生活需要,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在综合考量地域文化保护、绿色产业引入、传统风貌协调、生活方式引导、载体空间营造之后,进行有序、有度、有用的传统空间重构,可以有效地传承地域文化。

  在发展中探循传统,唤醒文化自觉。乡村在地缘、血缘、人缘、业缘等方面迥异于城市,乡村人居环境也直接反映在不同层面的村落空间上。现当代村庄的空间形式单一,使乡村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越来越不鲜明。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进行传统空间重构,可以有意识地营造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利用空间的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在不同空间里引导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重新唤醒原住民的文化自觉。

  在更新中寻求差异,激发内生动力。把城镇化背景下的弱势乡村,放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下重新审视,提出在迎接政策红利和资本机遇的同时,从产业提升和文化复兴的角度进行考量,因村而异、因地制宜,重构传统空间,兼顾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技术空间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感知空间,为传统村落保护和现当代村庄发展探索差异化更新策略,通过原住民和游客的综合感知和交互式体验,激发每个村庄的内生动力。(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