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信心如何让黄土变成金 环京津贫困带整体脱贫记(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9 16:01:43
浏览

  据了解,赤城县通过打造科技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物联网、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一站一网一基地”,让当地农业升级换代,已惠及3万名贫困人口。

  “紧挨着京津几千万都市人口的消费市场,打造菜篮子、果盘子有天然的优势。”承德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海丽说。

  阜平县草场口村村民白富慧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小区附近的硒鸽厂解决了后顾之忧:“俺们两口子在这上班,加起来每月工资1万多元。这里每年可提供优质种鸽60万对、富硒乳鸽1000多万只,重点销往京津市场。”

  目前,阜平已在3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全部配建手工业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3155户,户均年收入达1.8万元。

  在“山楂之乡”兴隆县,因为产品单一,山楂一度面临“要么烂在树上,要么贱卖”的困境。

  如今,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了万吨冷库,并牵头成立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聘请专家开发膳食纤维、原花青素等保健品,至今已取得专利12项。企业与3000多亩有机山楂种植基地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价高于市场价20%。

  从“无可奈何”到“善作善为”

  “一山隔开两重天。”曾经,京津周边一些贫困户的吐槽,带着无奈和不甘。

  不少扶贫干部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原来常有村民问“我为什么不是贫困户、为什么不能吃低保”,现在既有事干,大家也都抢着干。

  易县不少山区百姓开始“触网”,牛岗乡苹果基地还开展“私人订制——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产前预销线上活动,3000多棵苹果树被网上认领。

  如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摆在贫困地区的难题。在阜平县,能容纳近万名学生的职教中心拔地而起。

  “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多个专业,并与数十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稳定就业,给一个又一个贫困户带来希望。”阜平县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周树平说。

  阜平县耑路头村陈旭家境贫寒,他初中毕业后就走上社会。2016年,他从县职教中心毕业后成为上汽南京汽车有限公司实习生,一年后转正,月收入6000元,每年都给父母寄钱。

  滦平县城的如意小区,居住着2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小区配建了县第五小学。流行于北美、仅在我国少数大城市开课的棍网球运动,却成了这所山区小学的“标配”。

  三年级学生王胜杰之前在两间房乡中心小学寄宿,过去一放假就放羊的他,走路都低着头,不敢跟同学说话,学习成绩也跟不上。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位于前列。

  在平泉市杨树岭镇五道梁子村,李秀芝老太太的西厢房里,仍保存着过去用来出村拉水的白色塑料桶。

  吃水难,曾像一道魔咒一样困扰着五道梁子。那些年,望着房前屋后祖辈留下的三个“干井眼”,李秀芝一家“望天兴叹”。

  “因为日子苦,女儿嫁到邻省辽宁农村。每次到亲家那里去拉水,自己就抬不起头来。”李秀芝说。

  去年,村里成功打了一口147米的深水井,吃上了自来水。通水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放起了鞭炮。

  与过去“青壮经年他乡走,柴扉几处断炊烟”的景象相比,如今家乡吸引着外出的年轻人主动回乡创业,用行动向世人讲述这片希望土地的生动故事。

  兴隆县“海归”研究生张静放弃了北京外企白领工作,一头扎进老家,做起了有机山楂产业。

  她决心把山楂做出新名堂,与专家合作,依靠科技提升附加值,开发出了“山楂饮料杯”等适合都市年轻人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