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它爱到死去活来(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1 13:11:31
浏览

  小迪并非荟荟养的第一只狗,也不是养时间最长的那只。荟荟从四五岁开始养狗,第一只狗养了八九年,它也是荟荟童年最主要的陪伴。因为父母是医生,工作很忙,荟荟记忆里的童年,多半时间是和小狗一起度过的。

  “小时候我基本都是一个人在家,父母的照顾其实有点欠缺,我一直习惯了有狗的生活,也逐渐习惯了与狗的情感交流。”比较孤单的成长环境,使得“狗”成为荟荟最亲密的玩伴和精神寄托。那时,荟荟常常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听收音机,她喜欢给狗讲故事和扎小辫。

  初见小迪是在2013年夏天,荟荟在英国的第三年。“当时和男友想养一只边境牧羊犬作为英国留学的纪念。”她说。第一眼看到小迪的照片,荟荟就被它吸引了。其他狗的照片看起来都一样阳光,它们奔跑跳跃,充满活力,只有小迪歪着头,可怜巴巴地歪坐在柴火堆边,“那种敏感和孤独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19岁便出国的荟荟,一直非常独立,从不依赖别人,但小迪的到来,“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荟荟时常回忆起在英国生活的细节,当时因为和房东的矛盾,荟荟曾经历被骗钱、居无定所,加上男友学业结束提前回国,一度过得非常孤单和困难。

  朝夕相伴的小迪带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每天回家看到它,荟荟的心里就安定下来,“有它就感到特别温馨,有困难的时候,从来不会感觉挺不过去。”她说,每次自己打喷嚏,小迪不管在哪里都会特别着急地过来看,嘴里不断发出“哼哼”的声音。

  留学期间独特的陪伴经历和默契的交流,让荟荟越来越把小迪当作家人对待。

  在对待狗的方式上,荟荟和母亲是有争议的。母亲总觉得她和宠物过于亲昵的行为“太脏,不卫生”,可每天照例要进行的亲亲抱抱,已经成为荟荟和小迪之间的习惯。

  回忆起小时候养狗的场景,荟荟坦言那时候狗“更像是附属品,不会像现在这么亲密,地位也没有这么高”。那时,母亲是绝对不允许小狗上床的,晚上睡觉,狗一般会被关在阳台或者笼子里,吃的东西通常是家里的剩饭,夏天也从来不会关心狗会不会中暑。

  但是现在,荟荟几乎每晚都和狗睡在一起,狗的餐食准备也成为她每天必做的功课,夏天每天出门前一定记得把空调打开。狗已经成为她的家人,她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像荟荟一样对宠物视如家人的人不在少数。在《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关于养宠态度的调查中,有59.1%的宠物主把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亲人,占比达27.8%。

  李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给宠物狗起了名字叫“淑媛”,姓氏随他。

  除了“李淑媛”这个大名以外,李先生还给“她”另起了一个小名。“在家里的时候家里人叫它一般是叫小名。”聊天中,李先生也一直以“孩子”称呼它。

  李先生和太太喜欢带李淑媛出去玩儿,因为了解这只宠物狗胆子小,一定不敢坐飞机,所以从未尝试过太远距离,只是去开车能够到达的地方,比如沙漠、森林、高山、草原等。李先生觉得“见多识广”的李淑媛后来对旅游很有经验。“所到之处如果风景不好的话,它会很不屑,如果风景好,就会很享受,也会高兴。”

  2018年李淑媛因乳腺癌去世后,李先生抱着它的遗体,去做了细胞保存。和荟荟不同的是,李先生没有急着去做克隆,这次他想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要负责任地养一只狗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的,但是我跟太太实际上当时并没有那么宽裕的时间,所以至少我们想把孩子送幼儿园上学以后再养。”

  3

  过去几十年,很多中国人也在经历着宠物的失去和重获,只是,“替代”一词,从未引发这样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