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3-12 07:48:07
浏览

  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转化了部分科研成果,推出的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在新一代基础网络建设中投入使用。目前,他们又在全力攻关800G光芯片。

  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零电子学噪声和能谱分辨的优势,光子计数能谱CT已成为下一代CT技术的革命性产品。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技术壁垒高,要引领行业发展,必须从基础研究上突破。

  瞄准医学影像领域最前沿,2023年4月,联影医疗牵头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机构,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攻关研发光子计数能谱CT,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基础研究。

  光子计数能谱CT对探测器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然而,高束流X射线会引起探测器非稳态问题。破题,首先需要从底层研究背后的运行机制。为此,通过“探索者计划”项目,联影集团和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支持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赖晓春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我们必须从底层做起,才能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的深度联动、理论与技术的闭环反馈与快速迭代。”赖晓春说,当前,团队初步完成了高束流下光子计数能谱CT探测器电荷输运机制研究,为光子计数探测器国产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2年,科技部、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明确提出,支持企业瞄准基础研究前沿。

  在企业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让企业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承担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享受税收优惠……近年来,一系列支持举措的实施,强化了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有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新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建好软环境与硬支撑,持续释放基础研究潜力

  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比较大,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很关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科研需要开展的。”闫建斌说,所里科研管理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经费集中管理且使用灵活,评价考核合理,鼓励研究人员大胆探索科技“无人区”,“我们能够长期安心做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就得益于这样的好环境。”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从理论设想到技术落地,靠单个研究人员不可能完成。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姚裕贵团队引进了多名高水平人才。最近,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又创设了光量子中心,与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柔性电子等其他学院的创新团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了科研交流和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更紧密结合、攻关新型颠覆性技术。

  适应基础研究规律,企业也在调整科研管理方式和人才政策。

  “公司实施导师制及项目组负责制,对我既有工作上的支持,又有生活上的帮助。”烽火通信青年工程师卢鲁璐子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她与项目组的同事们时常在一起探讨行业前沿技术,破解科研难题。

  烽火通信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徐东磊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提高人才归属感。

  推动基础研究,除了软环境还需硬支撑。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利器,大科学装置也在加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