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火种,红火了今天吕梁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10-12 18:44:19
浏览

 
 
当年火种,红火了今天吕梁  
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干部吕梁行”纪实  

“人说山西好风物/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34年后再唱起这支山西民歌,中国科技馆原馆长、82岁的李象益已经是皓首银发。看到街道整洁宽阔、汽车满街跑的吕梁,再不是影象中的破落容貌,他触景生情:“必然要唱一段!”

李象益于1986年介入了中央构造讲师团驻吕梁(第二批)讲师团,从首都北京深入山西吕梁义务支教。这年9月,中国科协在颠末1年的深入走访和调研筹划之后,经国务院扶贫办核准,正式把吕梁地域作为扶贫接洽点。自此,一场超过长达35年、致力于用科学技能“武装”群众、由“输血”变“造血”的授人以渔式科技扶贫大作战揭开了序章。

35年后,2020年9月8日~11日,中国科协构造离退办与扶贫办组织曾在吕梁开展科技扶贫的老干部代表,再次踏上故土,“回望吕梁”。

“几次回梦里回吕梁,双手搂定吕梁山。”传闻中国科协要组织老干部再回吕梁,曾于1987~1989年持续3年在吕梁接受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团团长的翟晓斌陆续感动了好几天:“都有点睡不着觉了”。

回望吕梁,汗青与现实、影象与变迁,看到曾“战斗”过的处所大变样,旧事涌上心头,他们感应万千。

把吕梁的实情上报中央

35年前的吕梁,文字难以尽述哪里的贫困,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

“当时候的吕梁穷啊,是真的穷,从没见过的、想象不到的穷。”中国科协构造离退办主任王志舜,1985年介入首届中央讲师团来到吕梁。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尚有这么穷的处所”。

跟所有黄土高原一样,吕梁水土流失严重,这大大制约了农业出产。在吕梁最贫困的3个县中,最“着名”的是临县。由于粮食短缺,每年秋收后,临县人纷纷“举家出外讨饭”,直到春耕前才返回乡土。因“穷名在外”,以至于很多其他省份讨饭的人,也都自称是“从吕梁临县来的”。

“我们到一家农户观测,全家5口人仅有一床被子,家里边一人就一身衣服,夏天穿这身衣服,冬天再把它絮上棉花……”这样的环境,在中国科协构造退休干部、首批中国科协讲师团副团长苑郑民最初的走访中触目皆是。

假如不能真实还原吕梁的贫困,就看不到吕梁赤贫的“病根”,也就无法给吕梁开出脱贫“药方”。

正是出于这样朴素的想法,1985年10月,苑郑民代表中国科协吕梁讲师团,在出席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召开的座谈会上,把吕梁山区的真实环境做了讲述。

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表彰了他:“你们观测搞的好,讲了实话,道出了实情。”从当时起,吕梁地域的贫困状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再也不是“要饭县”

吕梁穷,但吕梁人志不穷。

中国科技馆原正处级干部王临安早就持此观点。王临安曾于1989~1990年介入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团,他的怙恃都是山西人,并先后在抗日战争中跟随陈赓上将率领的386旅在太行、太岳地域冲击日寇伪军。打小他就对吕梁子女的英雄事迹耳濡目染。

“最后一口粮,送给赤军打东瀛;最后一尺布,做成军鞋送八路。”王临安对当年战时在吕梁传唱的歌谣记忆犹新:“吕梁人民曾经在坚苦时期用手推车把本身仅有的粮食奉上前线支援革命,还呈现过刘胡兰这样的英雄子女,谁敢小看吕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