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小小食用菌铺就农民致富路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30 07:04:49
浏览

 
 
科技加持,小小食用菌铺就农民致富路  
 

茫茫秦岭,层峦叠嶂,坐落其中的深度贫困山区县柞水县正在被小木耳撬动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木耳,大产业”,这是柞水人的脱贫致富“经”,而这背后的传经授道人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和他的团队。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总书记对柞水木耳的评价,对我们从事食用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李玉告诉《中国科学报》。

黑木耳色泽黑褐、胶质透明;玉木耳晶莹剔透、药用功效高......作为国际知名食药用菌研究及其产业化专家,4年来,李玉带领团队十余次深入秦岭、扎根柞水,用科技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

“全方位”发展木耳产业

“柞木成林,林中多耳”,这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西商洛市柞水县来说,是天然的资源优势。

2017年,柞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他们邀请李玉团队来柞水把脉问诊、坐镇指导,李玉欣然应答。

来到柞水后,李玉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柞水全境开展资源调查,摸清木耳“家底”、弄清潜在价值。“既然是科技扶贫,就得是全方位的,不能只是拿两个品种来,让他们种就行了。”李玉为柞水规划了“一区一馆五库”的发展路径。

“一区”即建立菌物资源保育区,即监测维护已有的菌物资源、育种重建濒危和珍稀菌物资源,做到既保护又复育。“一馆”即菌物标本馆,用于收集、保存和展示当地真菌资源。

“五库”即菌种的资源库、活体组织库、有效成分库、基因库和信息库。

事实上,“一区一馆五库”的发展理念已在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区有着良好的实践,为当地食用菌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全方位”还意味着“全产业链”,从菌种筛选培育、标准指导,到深加工产品,李玉希望柞水不仅发展农业、作为原料基地,也要发展工业、提升深加工能力。

多年来,李玉团队带着20余个食用菌品种,扎根柞水做品种试验,最终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并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广受欢迎。

为了让农民真正种出优质的木耳,李玉还为他们编制了栽培生产“说明书”——柞水木耳生产标准,以及包括黑木耳菌包生产、玉木耳菌包生产、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项技术规程。“这些都是轻简化的技术,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按照这些操作规范来做,就能获得好的产品。”李玉说。

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还需要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李玉团队自带设备和生产技术,指导当地建设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目前,已开发出的食用菌的面条、大米、饮品,以及木耳冰淇淋、脆片等多种产品已凸显出了广阔的市场潜力,为农民和当地政府增加了收入来源。

目前,柞水县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未来,我们一定要做出更加优质高产、有品牌影响力的木耳。”李玉充满期待。

足迹遍布全国的扶贫之路

李玉的科技扶贫事业“版图”上不只有柞水。280余天、超过20万公里、数十个贫困地区......这些只是过去一年李玉的扶贫数据。

面对这位76岁的院士,常有人善意劝言,“年龄这么大了,还跑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