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中国亟需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8 12:07:43
浏览

 
 
研究显示中国亟需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团队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农业政策忽视了“农业关联生物多样性”,即忽视了生活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和周边的各种生物,进而提出中国需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该成果3月28日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上。

研究人员建议,应将广义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政策当中,开展更为广泛、细致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工作,建立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本底、识别重要农业生物多样性地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农业领域的主流化。

吕植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国大会将在中国昆明召开,此次大会最重要的议题是确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近来的全球评估显示本应在2020年完成的“爱知目标”,大多未能实现,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内容。

因此,2020后新框架对于《公约》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的实现至关重要,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普遍共识是必须建立“更具有雄心”的2020年后保护目标。对比“爱知目标”中的保护全球陆地面积的17%,有研究者提出保护面积需要增加到30%,甚至50%(“半个地球”倡议)。但无疑,更高的目标意味着实施难度的增加。

目前,各类保护地大约覆盖了我国陆地面积的18%,如果希望承担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在后2020年代保护更大的陆地面积,那么还要保护哪里?如何制定能够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李黎表示,长期以来,基础生物多样性数字化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问题进行大尺度、高精度的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观鸟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对鸟类进行了长期观测,得到了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鸟类分布数据集,填补了大量数据空白,使评估我国鸟类分布与农田以及其他类型土地利用的关系成为可能。

近日,基于这一数据集,来自北京大学,昆明朱雀鸟类研究所和瑞士联邦研究院WSL的研究人员合作对我国1111种鸟类分布模型进行的模拟发现,农田是其中220种(25%)鸟类的适宜栖息地,其中包括3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物种以及14种IUCN评估的全球受威胁鸟类物种。

同时模拟显示,在我国鸟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17%(爱知目标)和50%(“半个地球”倡议)的地域中,仅有15.2%和3.6%的面积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而农田面积则有28.7%和3.9%。而对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国际受威胁鸟类最丰富的17%地域而言,农田所占面积的比例更是达到37.6%和30.5%。

因此,农田对于我国在2020年后框架下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自然保护地的空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不能忽略农田。

吕植表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目前政策主要考虑的是“粮农生物多样性”,而忽视了“农业关联生物多样性”,即生活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和周边的各种生物。而关注农田里生存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可能帮助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食物安全,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关论文写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