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18 16:07:55
浏览

1943年底,王栋进行牧草试验研究需要人协助,特调卢得仁来做自己的助教。就这样,卢得仁又回到王栋身边,担任牧草学助教,同时负责我国首个牧草试验区的研究工作。在大学里,助教一般就是教授的接班人。想到在恩师指导下,自己将很快成长起来,卢得仁很激动。

1938年秋,国民政府在国立西北农学院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日寇飞机因此轰炸学校。此后,学校经常遭受日寇飞机袭扰。1944年,日寇逼近潼关,陕西人心惶惶,学校也做好了撤退准备。

在炮火声中,卢得仁一面将系里的图书仪器整理装箱等待撤退通知,一面坚持做好牧草试验研究。他对10多个牧草品种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观察记载,还开展苜蓿旱作条件下的产草量试验等,在我国牧草选育、牧草栽培、饲料调制、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粮草轮作、牧草水土保持作用和草原管理等牧草学领域,做了大量初期研究工作。

1944年至1947年,在战争影响下和清苦的生活中,卢得仁不忘初心和王栋合作,先后发表了《重要野生牧草之形性及利用价值》《牧草栽培试验研究报告》《窖藏青贮饲料之调制》等多篇论文,特别是窖藏青贮料调制试验获得成功,还印发了单行材料,向西北地区推广。

1947年春季开学时,王栋赴南京农学院任教。卢得仁按照学校的安排,接过恩师的担子,为畜牧系毕业班学生讲授《牧草学》。“虽然有些为难,但因为有王教授留下的讲义和自己的听课笔记,再加上同学们的鼓励”,卢得仁开始为本科生正式授课,他这个“学长老师”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从此,卢得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给学生们讲授《牧草学》,并继续从事牧草引种、牧草栽培和青贮饲料保藏效果的试验研究工作,也奠定了一生从事牧草和草原工作的基础。

重教兴学 奠基伟业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卢得仁与部分西农教师携畜牧兽医系学生来到甘肃兰州,参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建系工作。6年后,卢得仁又前往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强化该所的牧草学研究工作,并在青海省农牧学院授课,这一干就是15年。

1973年,54岁的卢得仁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草业教学科研中:创建饲料生产研究室,扩建牧草试验站,开设饲料生产检测技术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牧草学》《饲料生产学》《草地经营学》等多门课程,牵头申请创立饲料科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牧草学方向研究生,主持完成陕西省旬邑县、定边县、横山县三个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示范项目等。

其间,他主持完成的“多变小冠花栽培利用技术研究”“陕西省旬邑羊场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示范研究”于1985年、1987年分别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研究与成果为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改良及大规模现代化人工草地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卢老师常说,西农的学科特色就是牛羊研究。牛羊是草食家畜,它们都要吃草,草畜要平衡,草地畜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是卢得仁的研究生。回忆起导师“以草定畜”“青贮牧草”“草灌结合恢复生态”等诸多学术观点,他认为,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绿色发展仍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回校后,卢得仁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创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为此他积极奔走呼吁。为了给草业专业储备师资力量,他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修学习,还计划从甘肃农业大学选调教授来学校任教。因为种种原因,该专业最终未获批准,卢得仁虽然遗憾,但却坚信草业科学一定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