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远望系列故事:九天筑梦,精测妙控跨越雄关漫道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4-30 17:47:22
浏览

  瞭望大海风云,探索太空奥秘,远望人以敢创先河的智慧和勇气,攻克一个个堡垒,取得一项项突破。

科技人员进行联调演练。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科技人员进行联调演练。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首测外星——扬威大洋

  1984年底,国家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一个窗口,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发射场接到来自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第一张“外单”: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中国将用自己的火箭发射美国卫星,这在当时是一条轰动世界的新闻。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03秒,西昌卫星发射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划破夜空,扶摇直上。

  这次发射,外商向我有关部门提出:星箭分离后半小时内,必须向驻西昌美国专家组提供卫星的初轨根数。为了满足外商的要求,“远望号”船一定要在15分钟内计算并向西昌测控中心发送初轨根数。船上又将这15分钟的1/3“抠”出来用于发报,留给计控部门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

  以往国内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他们要用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如今,这近乎苛刻的要求能实现吗?

  坐在显示屏前的软件中队长曹仲华,此时显得十分自信。一连七天,他埋头于查资料、画框图、搞调试,连吃饭都在机房里。终于,一个改进的快速定轨程序产生了。此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终端。“唰”,一组参数整齐地跃上屏幕,12秒钟后,打印机奏出了优美的音响。“报告,定轨完毕,初轨根数打印结束!”

船员们进行岗位实践。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船员们进行岗位实践。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手握调度话筒的部门长戴晓文听到曹仲华的报告,下意识地看了看手中的秒表,不禁叫出声来:“太好了,整个定轨过程只用了90秒!”

  在这90秒钟的时间里,计控部门还把成千上万的测量数据,准确地发往了西昌测控中心。加上随后用于鉴定轨道精度所花的时间,他们在星箭分离后,仅用180秒就完成了担负的神圣使命,比规定时间提前了420秒。

  当晚不到12点,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后一个多小时,北京传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外商对我国提前提供给他们的所有数据非常满意。

  “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国际商业发射领域的大国垄断,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的目标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姿章联控——填补空白

  从热火朝天的长江之畔,到碧海绿影的大洋深处,远望人踩波峰,踏浪谷,斗狂风,战恶浪,一座高山被征服,另一座高山又成为新的挑战。

  北京时间1997年6月10日20时,风云二号卫星在祖国西昌发射升空,风驰电掣般地向赤道上空飞来。

远望2号船出海执行任务。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远望2号船出海执行任务。图片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提供

  根据远望1号船传递的卫星飞行轨道参数,远望2号船的雷达天线早早等候在卫星出现点。当卫星刚刚飞出海平线,就紧紧抓住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