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8年来,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涨7成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26 11:45:02
浏览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持续增强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月25日,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其中,北京40269.6亿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6.3%;天津15695.1亿元,年均增长5.0%;河北40391.3亿元,年均增长6.3%。

  三地服务业比重超过6成

  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1年的4.5:30.6:64.9,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三地第三产业占比较2013年分别提高2.2个、7.2个和8.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2021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7.9%、7.6%和8.6%。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18年以来持续缩小。

  北京常住人口2017年以来连续下降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成效。

  北京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执行以来, 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常住人口从2017年以来连续下降,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比2013年下降9.5个百分点。

  “两翼”发挥重要承接功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中心城区迁到副中心的企业数量自2017年起每年保持增长,2021年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2.2万户,创5年新高;通州区常住人口占比较2013年提高2.1个百分点,GDP占比提高到3.0%;公共服务建设持续加强,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东直门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落户通州。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2021年在建项目36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有企业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央企业相继落户雄安。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

  截至2021年末,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1万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5年来,紧密推进与北京中关村示范区的合作发展,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北京企业占全部新注册企业的1/3,科技型企业占40%,已成为京津两市重要合作平台。科技创新链加快形成。

  2014年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两地的技术成交额累计达到1760.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成。

  京津冀三地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促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实落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202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万人次。“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京昆、京台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大部分已经消除,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

  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京津冀三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协作,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空气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