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会徽、奖牌、制服、场馆相关设计演绎中华之美
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和队友们在冬奥村里跟着智能AI学习打太极拳,下腰、抬腿有模有样;英国钢架雪车选手马特·韦斯顿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写的“奥林匹克”春联,并配文“享受迄今为止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戴着6个“冰墩墩”徽章进行赛前报道的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痴迷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多次在报道中向观众推荐……冬奥赛场内外,劲“吹”中国风。
北京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体育精神的全球盛会,也是我国展示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冰雪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运用于大型赛事的相关设计中,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作用?
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从适应自然、抵御外敌向休闲娱乐、观赏竞技演变
42年前,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冰雪健儿首次出征冬奥会,五星红旗在奥林匹克冰雪赛场飘扬。中华民族与冬奥会的缘分就此结下,而这个民族与冰雪运动的故事,早在一万年前已然开始。
据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亚玲介绍,关于冰雪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岩画中展示了古人滑雪狩猎的内容,这是世界上已知较早的滑雪运动雏形。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冬季的冰天雪地给狩猎带来挑战,为了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继续生存下去,“雪上狩猎”应运而生。被发现的新疆岩画上绘有许多动物形象与滑雪人形象线条图形,几个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栩栩如生,这不仅给滑雪运动的起源提供了依据,更是滑雪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的最早体现。经考古学家的初步鉴定,该岩画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冰雪运动的作用不再仅限于生存,开始向娱乐和竞技转变。自宋代开始,关于冰雪运动丰富生活的记载逐渐出现,包括堆雪狮子、制作“雪花”“雪灯”等。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以“冰嬉大典”为典型代表。“冰嬉大典”被冠以国俗,几乎每年都在皇宫举行。除了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它还能通过盛大的活动邀约各国使节,是清政府外交的重要途径。
为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生产和生活劳动,并从学会抵御冰雪,逐渐发展到善加运用冰雪。从冰上抢登到短道速滑,从双飞燕、大蠍子、千觔坠、金鸡独立、哪吒探海等花样冰戏到花样滑冰、冰上舞蹈,从滑雪到跳台滑雪、高山滑雪,从雪爬犁到雪橇雪车……传统冰雪运动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似形态。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创造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
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理念也体现在冬奥项目之中。“从项目本身来看,某些冬奥项目的竞技方式与中国文化中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比如,花样滑冰项目的评分标准,技术难度并非唯一标准。除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还注重对整体性的要求,这是中国文化理念所倡导的,与武术项目的表演性、观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黄亚玲说。
汉字、篆刻、剪纸、传统色彩、历史文物共同演绎冬奥设计的中华之美
从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冬奥会徽、吉祥物、火种灯,再到奖牌、制服,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