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筑梦人致敬!习近平这样谈教师(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0 13:20:42
浏览

习近平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好老师: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教师应勇担重任——

2013年,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里,习近平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教师的重大责任。

目前,我国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等尤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发展,一定是共同发展,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习近平的一席话,指明补齐教育短板的方向。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投身教育最落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2000年到2013年,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自愿到雪域高原、西部边陲教书育人,把青春与梦想安放在西部大地。

习近平肯定了他们的付出,“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

教师应甘当人梯——

2014年,在北京大学,习近平用“铺路石”来形容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书育人,甘当人梯,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师的品格。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于国家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的考虑,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1000多名交大师生背负行囊,手持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红色乘车证,登上西行列车。

西迁60多年,西安交大至今累计为国育才25万多人,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这群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风云甲子。

时光荏苒,西迁精神历久弥新。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联名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教师应注重师风——

2018年,习近平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教师个人形象与学校声誉的反映,更将对大学生“立德”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填补西藏的生态学植物学空白,带出一支留得下的学术队伍”,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一直以来的梦想。作为植物学家,他连续援藏16年,在野外收集上千种植物4000多万颗种子;作为导师,钟扬特别喜欢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他希望“为祖国每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

他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常常教导学生“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钟扬曾说,“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在他离开后,他的学生们依然在雪域高原上坚持着他未竟的事业。

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一个个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他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