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摆脱贫困(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3 07:24:15
浏览

  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重峦叠嶂,群峰连绵。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就坐落在群山之间。

  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伴而生的便是极度的贫困。“很多事情我都记不清了,但却忘不了小时候生活的艰苦:一年中,老百姓有半年时间吃不到主粮,只能吃杂粮甚至吃野菜充饥。”今年78岁的苗族老人杨光华说。

  1953年,隆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苗、彝、仡佬、壮、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奋进,近七十载岁月中,与贫困不懈斗争。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财政收入比1953年增长2.9万倍。杨光华感叹:“现在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脱贫摘帽的目标也日益接近。百色市政协副主席、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启胜说,作为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隆林已累计减贫52279人,62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57%下降至8.56%。

  路网和电网,牵着山区奔小康

  村民搞养殖,山路崎岖,不通车,牲畜幼崽放在竹篓里背着上山回家,养到200斤想要下山去卖,却背不动了……这在隆林山区曾经屡见不鲜。

  贫困落后的症结,主要在路!

  克长乡大庆村龙科响屯上寨,住着17户苗族人家,其中有16户是贫困户。寨子在山上,过去山上山下一条林间泥路,运东西只能靠肩挑马驮。

  “山上的房子急需改造,但路不通,建材都拉不上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大庆村的扶贫第一书记杨烦烦回忆道。根据政策规定,20户人口以上的自然屯,政府可出资修路,这17户人家该怎么办?

  做方案、报情况,多方争取,终于协调到广西协力基金会的20万元资金。勘察、设计、开工,山石峥嵘险峭,不能爆破,就用人力挖,村干部带头,乡亲们投工投劳,劈山运石……去年10月,一条800米长的砂石路修通。

  沿这条路上山,第一眼见到的是整齐的房屋。今年52岁的杨阿册正在打扫房子,路修好后,她家顺利完成危房改造,丈夫、儿子外出务工,她在家养牛、种玉米,全家去年脱贫。

  “路一修好,乡亲们就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杨烦烦说,路通百业兴,16户人家现在全都脱贫,日子越来越红火。

  2016年以来,隆林共计投入约17亿元,实施928条通屯路硬化,705处安全饮水工程以及农村电网改造、宽带网络建设等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产业加就业,群众增收有保障

  “隆林三成是石山,七成是土山,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海拔最高处约1950米,最低处300多米,地势落差大,发展大规模产业不现实,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隆林各族自治县县长杨科说。

  今年63岁的平班镇管肖村管肖屯的贫困户黄永福,手肘患病,不能用力,妻子又腿脚不便。但黄永福不等不靠,“别的干不了,还可以搞养殖。去年养了5头牲畜,卖了一万二。今年又申请了5头。”

  搞养殖还要申请?

  原来,2016年起,隆林利用深圳扶贫协助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以企业借款方式注入两个牲畜养殖龙头企业,企业每年按10%的红利折算成幼崽,发放给贫困户养殖,每年覆盖全县200户贫困户,每户5头。贫困户养殖半年后出栏,每户收入在1万元以上。

  “如果只发钱,不能保证合理使用,现在让贫困户代养,公司统一种苗、防疫、保险、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相当于开通了一班不会晚点的增收‘专列’!”广西红谷农业投资集团总经理李隆雷说。

  “去年全村10户贫困户申请,今年贫困户加退出户有25户申请。”管肖村第一书记钟华值说,去年,市场上肉价6元多一斤,但公司还是按保底价8元一斤来收购,让大家得到实惠。

  李隆雷说:“目前,我们公司的养殖业覆盖全县3360户贫困户、近1万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