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上篇)(时代楷模)(5)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0 11:16:00
浏览

  家里人也曾坚决反对。“前些年,老伴儿总抱怨,都在一个农场上班,别人议论他媳妇捡垃圾,脸上实在挂不住。”说起这些,贺玉凤也笑了,“想想也是,那时候还没有环保志愿者,捡垃圾还被人笑话。”

  岸上垃圾容易捡,河里漂浮物捞不着,贺玉凤十分着急。一次,为了打捞一个塑料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滚落河里,衣服全湿透了。

  贺玉凤爬上岸,坐在地上,唉声叹气,默默垂泪。

  回到家,老伴儿埋怨说,你这是自找苦吃。

  廖理纯也是自找苦吃。

  不少人议论廖理纯:“放着董事长不干,偏要跑到沙漠去种树,不是糊涂虫,就是神经病!”

  可在廖理纯看来,经商做企业,多他一个、少他一个,差别不大。人活着,应该追求一种更重要的价值。

  2004年,他随北京市人大生态考察团,第一次走进浑善达克沙漠,见识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

  巨大的震撼,巨大的无奈。

  但他也看到了希望:在漫漫黄沙中,有零星自然生长的蓝旗榆树,有些树龄长达几百年。

  那一刻,廖理纯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为了京城多蓝天,要把荒漠变绿洲。

  誓言铮铮!

  贺玉凤虽然没有什么誓言,但她在妫水河边捡垃圾,已经坚持了30年。

  自从那次滑落河里后,老伴彭玉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伴儿嘴里埋怨,但看着浑身湿透的妻子,却又心疼起来。

  当天晚上,老伴儿为她制作了一把“抄子”,把杆足有三四米长。

  “河里的垃圾,就用这个捞吧!”老伴儿说:“唉,一个人干事要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咱再反对就没劲了。别出事就行。”

  儿子小时候,对她捡垃圾没什么概念。及至长大,也成了“反对派”。

  有一天,大儿子彭霏找她谈心:“妈,我每月补给您300块钱,您就罢手,行不?”

  “不行!”贺玉凤干脆地说:“你给我300元,能把妫水河的垃圾买走不?能保住河水永远清亮吗?”

  贺玉凤的痴心,终于打动全家人。两个儿子、儿媳和两个小孙子,都加入了她的阵营。

  说到这里,贺玉凤开心地笑了。

  廖理纯也很开心:他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