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吴哥古迹修文物:承担核心王宫遗址修复(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17 03:08:26
浏览

  古代柬埔寨没有修史传统,《真腊风土记》成了辉煌的吴哥王朝最具价值的记录。今天来看这本书很有意思,周达观近乎以一种科普的态度,白描他所见到的柬埔寨都城。

  全书分40个词条,将吴哥王朝分解为城郭、宫室、服饰、三教、语言、争讼、贸易、耕种、山川、军马等等,一一介绍其地理风土、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经济产业、奇人异事。

  金昭宇和同事们都细读过这本仅8000余字的书。700多年后,周达观的同胞们带着这本书,试图在断壁残垣之上重现他所见过的景象。

  在广阔的吴哥古迹遗址群上,如今活跃着20多个国家的保护工作队,中国是其中之一。

  在吴哥,各国都在“比着干”。

  法国和日本是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两国,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ICC)由两国代表担任联合主席。在委员会协调之下,各国分领任务:日本保护修复巴戎寺、小吴哥寺藏经阁;法国保护修复巴方寺、西梅奔寺;德国保护修复神牛寺、小吴哥等石刻;美国保护修复巴肯山和圣剑寺……

  各国修复工作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及《吴哥宪章》等文件规定,也渗透了各自不同的做法和想法。金昭宇说,各国在合作的同时,心里也在暗暗较劲——吴哥是一个世界先进遗址修复技术和理念的竞技场。

  在这个竞技场上,中国坚持的修复做法,逐渐得到ICC专家组认可。

  茶胶寺属于吴哥独特的庙山建筑类型,建筑整体前倾,这导致建筑中最先坍塌的总是屋顶两侧的山花和承受巨大压力的门柱。为了预防坍塌,中国工作队选择用钢筋将山花箍紧,对门柱做外部钢结构加固,相当于用钢材将这些部位“拦腰抱住”。

  有的专家提出,应该直接在石头之间打锚杆,“钉”在一起,再用环氧树脂粘牢。这样外部完好无损,不会影响美观。

  金昭宇解释,选择外部加固是因为“可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打锚杆则钻破了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构件,如果某天倒塌,这个洞口可能导致石构件完全摔碎。

  这一做法最终在去年得到了ICC专家组的认同。“我们说服了他们。”金昭宇说,执着的中国工作队让国际专家认识到,中国做的是保护,而不仅是修复。

  今天一项新的修复技术,过一些年后,可能会发现并不合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泥曾在古建修复中风靡一时,如今已经被抛弃,因为它对文物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慎用技术,是因为文物古迹的寿命,比任何新修复技术都长得多。中国工作队希望在最好的修复技术诞生之前,用拙朴而谦逊的办法为吴哥古迹续命,为未来留出空间。

茶胶寺二层台西北角及角楼修复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

茶胶寺二层台西北角及角楼修复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

  承担吴哥核心王宫遗址修复

  世界诸国合力保护吴哥古迹数十年,仍有一个秘境无人触及——王宫遗址。

  各国工作队此前的保护修复以寺庙为主,属于吴哥王朝的宗教断面。而王宫遗址反映的是王朝的生活断面,从未被深入地进行价值挖掘。

  2018年1月,中柬签署协议,王宫遗址被正式交给中国工作队进行考古、修复、研究与展示。

  “王宫遗址是吴哥文明的核心、都城的心脏,相当于紫禁城的地位,足见对中国的信任。”吴哥古迹中国工作队考古负责人王元林说。

  摆在眼前的不仅是一份信任,也是保护吴哥古迹25年来,中国工作队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挑战。

  难度在于对王宫的了解近乎空白,当他们再次去“求助”周达观时,发现他也没有进入过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