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超前消费 “救命稻草”还是“经济鸦片”

光山新闻网 linda 2019-02-22 08:45:04
浏览

  “救命稻草”还是“经济鸦片”
  超前消费让年轻人“穷忙”

  “9日还3000元的‘蚂蚁花呗’,17日还2500元的‘自如房租’,30日还1500元的‘京东白条’。”在广州白领姚薇的日历上,每月有3个日子是用红笔圈出来的。

  尽管一个月的固定债务达到7000元,但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姚薇还是送给男友一台价值2000元的游戏机,“也是用信用卡透支的”。

  对这个90后而言,“超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基本上都是这个月花光下个月的收入。”有时遇到不理解的目光,她还会主动解释自己的“消费观”,“开心最重要,现在借贷平台那么多,先买完再慢慢还吧。”

  开心归开心,姚薇也为“超前消费”付出了代价——工作3年,不仅没有落下存款,反而欠下不少债。

  伴随80后、90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已然不是一件新鲜事。前不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达到8.45万亿元。

  这些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的信贷产品,主要用以购买日耗品、衣服、子产品和支付房租,而使用人群主体无疑是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群体。

  长期研究消费文化的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认为,在西方消费文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青年表现出超前消费、重视个人快感和体验等消费文化新特征,“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现在拥有”。

  但对于过快增长的消费欲望、鱼目混珠的借贷产品、不合理的营销手段仍需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在“超前消费”这件事上,“需要做风控的不仅是借贷平台,还包括每一位消费者。”

  花钱变成数字“加减法”

  在收到支付宝2018年年度账单后,从事游戏行业的赵鑫着实被吓了一跳。过去一年里,他在支付宝中的消费达到8万元,领先96%的同龄人,在218次外卖的助攻下,饮食消费超过2万元位居榜首,交通出行、文教娱乐两项紧随其后,总数也超过了3万元……

  “还不包括在其他平台上的消费和线下支出。”朋友圈里,赵鑫一边自嘲已经实现了“账单式小康”,明明穷到举步维艰,却在账单里活出月薪几万元的风采。另一边也清楚自己税后8000元的月收入,很难支撑当下“奢侈”的生活方式。

  “至少90%是通过‘蚂蚁花呗’支付的。”和姚薇一样,赵鑫每月9日都要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催缴单”埋单,“我这就是个工资中转站,常常是发完工资没焐热,就从我们老板的口袋跑到了另一个老板的口袋。”

  从大二开始,赵鑫就开通了“花呗”业务。刚开始向商家展示付款码时,他还有点难为情,觉得这是“没钱的表现”。但现在,赵鑫早已对这种消费方式习以为常,花呗额度也从最初的3000元上升到1万元。

  与此同时,赵鑫的消费观念也悄然转变,“原本买个稍微贵重些的东西,都要犹豫再三。可现在只要看对眼,甭管多少钱都会下单。”

  私底下,赵鑫分析过自己“冲动消费”的原因。“大概是花呗的数额不像是真实的钱,更像是一串数字的起起落落。”他告诉记者,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虚幻的“富有”,助长了他的消费“欲望”,让他觉得多花1000元或少花1000元,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还不上钱时,会心疼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息。

  但赵鑫仍然将花呗作为支付首选,并开通了小额免密功能。在90后群体中,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数超过1000万。根据支付宝2017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在1.7亿的90后中,有超过4500万开通了蚂蚁花呗,并有接近四成的90后用户将花呗设为支付首选。

  我的消费我做主?

  借助花呗、借呗、白条等方式的超前消费只是当下诸多消费观念中的一种,但年轻人选择超前消费的理由却各不相同。

  就职于北京一家媒体的李甜就认为“超前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己向亲朋好友借钱的尴尬。

  “刚参加工作,实习工资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在北京的花销却很多,要租房、买生活用品,还有同事朋友间的人情往来。”摸着干瘪的钱包,李甜将“超前消费”定义为保障个人生活的“救命稻草”。

  然而,随着岗位转正、工资上调,李甜主动调低了自己的信用额度。“一方面,担心自己忘记还款或不能及时还款,让小钱滚成大钱;另一方面,是想遏制自己花钱的欲望。”

  与李甜的选择相反,浙江女孩张馨月屡次上调了自己的信用额度,“用贷款消费,将收入用于买定期、基金和黄金。”在读研的3年里,借助信用卡投资理财的方式,张馨月攒了6万元。

  相比于李甜和张馨月在超前消费中的从容淡定,大多年轻人仍然对“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表现出过多的依赖性,甚至产生了“自救式消费”“账单式脱贫”的调侃。

  大学生群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艾瑞咨询公开发布的《2018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大学生日常可支配金额为每月1405元,其中非必要支出达593元,主要用于个人社交娱乐、零食饮料、鞋帽服饰以及护肤彩妆等;提前消费意识强,50.7%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产品。

  还在读大三的张烁就时常为自己的“超前消费”行为感到懊悔。去年“双11”,她一夜之间花光了2个月的生活费。好不容易从“吃土”状态缓过来,又因为美妆博主的一句“这个颜色好好看呦”,一口气买下了几支口红。

  就在年轻人为了好看的皮囊、有趣的灵魂不断刷新消费额度的同时,大家按时履约的能力却有所下滑。

  在由支付宝和腾讯发布的两份数据中,或许能够窥得一二。2017年,支付宝发布《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指出,99%的90后能按时还款。但在今年1月,腾讯发布的《2018微信还款年度账单》中,只有61%的用户保持按时还款的习惯。

  甜蜜背后暗流涌动

  不具备还款能力就会带来一定风险。3年时间里,甘肃小伙王琪从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青年变成了被超前消费“捆绑”的人,一度还因7张逾期信用卡想到自杀。

  “每天一睁眼就有20多万元的债务。”王琪告诉记者,2013年,读大二的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办理了一张额度3000元的信用卡。从基本花销到投资生意,慢慢地,超前消费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到大学毕业,他已经拥有3张信用卡。

  一开始,靠打时间差,信用卡成了王琪的理财工具,他也钻研出一些提高征信额度的小窍门,“每一张卡留20%保底,增加使用频次,刷一些虚拟的境外消费。”

  但有些风险是未知的,2016年底,王琪创业失败。为了回本,他又陆续办了4张信用卡,通过套现,进行投资。

  然而,王琪的自信并没有带来好运。信用卡资金链一度出现断裂,滞纳金、利息、超限费以及信用记录上的不良标记,让王琪的生活彻底“乱套”。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天打5份工,直到凌晨两三点都睡不着。

  “信用卡借此还彼确实有机可乘,但大概只有10%的人会在这样的风险投资中获利。”一位从业3年的金融中介说,每个月,他会经手大约300单的贷款业务,其中70%的客户年龄在25岁至40岁之间。

  而此时,为了满足年轻人迅速增长的消费欲望以及超前消费的火热市场,一些鱼目混珠的借贷产品开始出现在市面上,并借助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渗透进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