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4 12:31:37
浏览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一民介绍,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为,大佛龛依山开凿,佛阁依大佛龛建造。规模宏大,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

  发现遗物有:“乾宁丙辰(896年)造阁,晋王(李克用)修此功德”带兽面瓦当的刻铭筒瓦,明确了李克用重建佛阁的年代。

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

“乾宁丙辰造阁,晋王修此功德”铭筒瓦 常一民供图

  五代复刻的《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记载了晚唐重建佛阁为三层,同时记载了修阁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名称和数量、所用各种人工数(包括艺人、巧工、体工等)以及修阁所花费的总资金。如此公开、透明的记载,对于研究唐代大型工程的组织和营造、以及经济史和社会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

《唐朝重修大像阁价钱碑》 常一民供图

  大佛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每个莲瓣高宽0.47米,如此大型覆莲十分罕见。

  大佛究竟有多高

  “许多人甚至将蒙山大佛对比乐山大佛,怀疑佛高不准。这是一种概念与认知的误解。”杨秀生说,乐山大佛宣传数据为通高71米、头高15米,游人便认同视觉所见与高度一致。

  杨秀生表示,乐山大佛为弥勒佛,视觉所见是倚坐高度,即59米,非宣传的通高。乐山大佛雕凿于唐代,头大身小是传统塑像按照“远小近大”的视觉感受平衡仰望时的视觉差异。而蒙山大佛为释迦牟尼佛,标准坐姿是结跏趺坐(民间俗称盘腿坐),视觉所见即趺坐高度为38米,因为蒙山大佛开凿比乐山大佛早162年,造型比例还停留于笈多式时代,身体各部分比例符合现代人体立7坐5盘腿3的不同姿态比例,即1(头高):7(通高):5(倚坐):3(趺坐)。

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 杨杰英 摄

  杨秀生认为,按这种比例,蒙山大佛的通高高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据唐代史料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

  根据考古发掘测量,蒙山大佛坐佛通高38米。其中,佛座高4.5米,新佛首高12米。

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杨杰英摄

  围绕大佛的研究还在继续,景区也早已开门迎客。

  蒙山大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彦斌介绍,蒙山景区从2007年开发、2008年10月正式向游客开放,2017年对景区进行了机制体制改革,并于当年8月开始售票迎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丰富景区的内容,希望让前来的游客多一些体验。”

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摩崖大佛,为何神秘消失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