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为什么要读古抄本?听听红学专家怎么说(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9 07:27:53
浏览

  谈及今天读《红楼梦》古抄本出版的意义,张庆善表示,看看这些古抄本,看看那么多的脂砚斋批语以及各个版本之间微妙的差别,读者似乎能离曹雪芹的原著更近。

  张庆善认为,“概括起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看早期古抄本呢?为什么要知道一些古抄本的基本情况呢?是为了解作者曹雪芹,是为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为了研究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及其发展变化,为了研究80回后遗失的内容,为了依据古抄本校勘整理一部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红楼梦》版本的需要。总之看看《红楼梦》古抄本,或者了解一些《红楼梦》版本的基本情况,可以帮助我们走近曹雪芹,帮助我们了解曹雪芹,帮助我们探索80回后的故事,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红楼梦》。”

  在张庆善看来,《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写的,谁写的不知道。“但续得不错,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了不起。我认为后四十回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这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有些章节的描写也很精彩,水平不低。”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资深出版人黄永松:

  挖掘“中国童话”从幼儿开始

  出版人黄永松1971年在台湾省创办《汉声》杂志时,立下一个宗旨:“要为记录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事。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太过宽广,而关于广大老百姓生活的民间文化部分,却鲜有人关注。我们就此着手。我们的选材条件有二:一,它必须是中国的;其次,必须是传统的。我们专注的是那些活生生的,还留存于民间里的,那些正在使用、运作的传统文化。做的是基层老百姓的东西。国学的上层已有上层学术界在做,老百姓的生活方面的研究却还没有人做过,我们正好就由此处着手来探究民间文化。”

  《汉声爱的小小百科》

  兼顾教育与传统精髓

  1988年黄永松来到内地,行走广袤乡野民间,率领团队开展田野调查,采集更为生动鲜活的民间文化,以杂志为载体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及保护:米食、面食、蜡染、泥塑、剪纸、风筝……汉声杂志社以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核心,推出大型童书《汉声中国童话》,至今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儿童阅读的“传家宝”。

  《汉声爱的小小百科》是汉声杂志社专门为3-6岁儿童打造的通识教育读本,是继《汉声中国童话》之后,又一“传家宝”级图书。此次出版的第一辑包含12个分册,每个月一册是一个主题,每天一篇,为家长提供了整整一年的优质的亲子早教内容。图书以“说、唱、猜、做、玩”的方式,实现儿童生理、认知、情绪、语言、社会五大领域均衡发展,兼顾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内外兼修的儿童。

  如今,这套书也迎来简体版,由新华文轩旗下的天地出版社出版。3月23日,汉声杂志社与天地出版社举办新书线上直播形式的发布会。著名出版人、汉声杂志社总策划黄永松在发布会上,为大家分享了创作《汉声爱的小小百科》的缘由。

  只要顾好草根

  必定春风吹又生

  黄永松说:“我们的民间文化是如此的深厚、丰富,虽然中间有些近代史的原因,被切断或是损毁很多,但是就如离离原上草,虽然受到灾难,但草根还在。所以,我们常常替草根做整理,整理祖先留下濒临消失的智慧,只要顾好草根,必定春风吹又生。我们做这些事,得到行家和大众的肯定,证明我们做的是正确的。草根有文化的草根,还有人的草根,那就是儿童。当成年的汉声得到大家的赏识,我们不能忘了还有儿童这一块。尤其三到六岁是人类成长的重要关键阶段,此时形成的人格将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