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建投资热的背后 是补短板还是稳预期?(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15 14:12:58
浏览

  在此次疫情发生后,各地纷纷启动一级响应机制,通过封城和隔离,防止疫情的蔓延。但整个社会经济也由此按下暂停键,人员阻隔,物流不畅,企业迟迟无法复工,订单的压力,现金流的压力,防疫的压力,让企业复工变得困难重重,社会秩序难以恢复,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对就业也产生不好的影响。在乔宝云看来,目前这一阶段,经济增速并非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就业,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在防控疫情和经济发展之间,应如何平衡,将损失减到最小?赵全厚认为,现阶段,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应将工作重心放到恢复经济秩序中来,而政府投资可以起到稳定社会预期,传递信心,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适当地加大政府债券发行,扩大基建也是可行的方法。

  “风险一定有,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财政必须承担这些风险。”赵全厚认为,这两年中国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上中美贸易冲突和疫情的影响,整个中国社会亟须尽快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就需要政府适度加大公共投资,尤其加大补短板方面的投资,从逆周期调整稳定社会预期,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跟进投资。

  随着政府的项目在全国落地开花,一些诸如物流等环节也随之疏通,为企业带来便利。而加大投资后,最终也会给老百姓留下一些公共领域的财产。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只需控制投资的节奏,避免一次性过高投入带来的风险。据赵全厚介绍,政府投资项目,有些需要中央审批,有些只需报备,地方政府可自行决定。因此,尽管公布的投资项目都会进入项目库,但并非所有项目都能在一两年内落地。

  最终落地的,一定是有资金保障的项目。更多的项目,可能会在编制“十四五”规划中体现,向社会传递政府的积极信号和稳定预期。

  这些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债务,风险趋紧。再加上疫情造成的原材料供应、人流、物流的限制,不可能年内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项目上去。因此,赵全厚预估,今年预算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包括增加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额度,加上PPP,今年各地政府总的投资额,以万亿为单位,不会到10万亿,预计在6万亿-7万亿元左右,期望以此来稳定和带动市场预期好转,带动社会投资跟进。

  “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必须匹配,在特殊时期,基建可以先走一步,但不能先走十步,那样就跟不上了。”乔宝云表示,在这个时候,政府和市场就会产生两种关系,一种是基建先行,市场紧跟,两者相互成长,相互支撑;另一种则是政府将本该是市场的功能挤占了。“比如目前要稳就业,政府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但随后就应腾出手让市场跟上,这样才是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