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热背后:校外机构乱象丛生 多地推政策规范(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4 11:35:41
浏览

  据新华社8月30日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着价格虚高、名不副实、游多学少等问题。而一些研学游承办机构甚至不具备资质,有的旅行社通过“中间人”打通关系与学校合作。

  学校是各方争抢的资源。孙睿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学校开展研学以来,均由校方组织,“不断有研学机构找来,希望承接学校的研学,但我们都保持一定距离。”孙睿认为,学校开展研学之初,此类机构稀少,而现在“满世界都来挣这份钱”,行业内问题颇多。

  “最大的(问题)是不少机构课程实施能力很差,组织的‘研学’基本上是‘游而不学’,落不到课程上去。”孙睿认为,研学应有“教育目的”,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种路径和手段。

  “他们(部分机构)不是以教育目的而设计课程、路线和活动,而只是景点等资源的简单堆砌。”孙睿注意到,有的研学机构“就是旅行社干不下去了转行而来”。

  重庆某研学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市场确实不够规范,存在“只游不学、收获过少”,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少机构的研学路线只是走个形式,就想着把学生家长哄出来,赚了钱就完事,真正的效果很难保障。”

  该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师资”是研学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但现状是,在校老师因政策原因无法加入机构,而机构老师又多不“专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技巧不够,影响研学质量。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指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设置一名研学导师,以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

  但据新华每日电讯今年8月报道,很多游学项目层层分包,代理机构寻找的老师也是临时“组队”,这些游学机构的老师、领队的资质无从审查,有些之前是做户外的,有的是做教育咨询的,甚至有些是没有经验的从业人员。

  “对于研学老师,社会上有专门机构颁发证书,但培训周期较短,多是交钱给证,作用不大。”上述研学机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多,甚至有攀比心,“自私一点讲”,这是企业扩大业务的机会。但他担心,“如果持续这样,研学市场会做成旅游市场,家长不再愿意埋单,最终做死这个行业。”

  多地规范,确保“研有所得”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意见》发布后,已有多地出台实施细则,对研学市场予以规范。

  今年7月17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探索建立承办方公开承诺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学校不得从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中营利,相关费用可纳入学校代收费项目。

  此外,成都市规定,校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技艺比赛等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周末、节假日外出活动,寒暑假的冬夏令营、出国游学等活动不属于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中,应防止课程设计低级庸俗和娱乐化倾向,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确保学生“研有所得”。

  据新华社6月3日报道,近日,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发文,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的行为。

  重庆则规定,凡因管理、组织、处理不当而造成学生意外伤害、实践活动无序低效等情况的企业,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承接区域研学旅行活动;与之类似的是,浙江省规定,建立浙江省级营地、基地标准和不达标营地、基地摘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