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暗藏玄机” 让“粉丝”贴近赛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3 07:17:10
浏览

  北京冬奥场馆建设:让“粉丝”贴近赛场

  新京报记者亲历冬奥会“场馆开发和运行审议会”;会议考核24个冬奥场馆所有建设进展和细节设计

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暗藏玄机” 让“粉丝”贴近赛场

5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工地。

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暗藏玄机” 让“粉丝”贴近赛场

  5月9日,水立方,泳池里的水已经放完,这里将改造成为“冰立方”。A12-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暗藏玄机” 让“粉丝”贴近赛场

很难数清北京冬奥会的24个场馆,暗藏了多少设计“玄机”。

  运动员脚下的冰面,怎样像贴膜一般平整;观众如何像“真正的粉丝”一样亲近赛场;高山滑雪怎么“运”5000名观众上山……

  场馆的“玄机”,甚至关乎各国运动员的成绩。时光回溯至2008年,设计通透的水立方,就曾见证了多个世界纪录的诞生。

  每个“玄机”都是摆在冬奥组委案头的一道必答题,解题之后还要“答辩”。国际奥委会的专家,是严苛的考官。三年多以来,北京冬奥组委的会议室已举行过的九场“答辩”,记载了冬奥场馆的诞生历程。

  造场馆的学问,远远不止“盖房”。

  “考”出来的冬奥场馆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在展示他的PPT。

  今年6月初,一场“VDOR”会议在北京冬奥组委会议楼举办,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60多位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各个场馆建设项目负责人等。

  台下6张外国面孔,是来自国际奥委会的6位专家和顾问。他们前来听取所有冬奥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情况。

  杨奇勇的陈述,时而被专家的发问打断。

  “关于移动安保边界,以便广播和新闻媒体停车在安保线外的问题,你们目前是如何规划的?”国际奥委会专家汉森询问。

  “混凝土板可重复利用吗?”另一位专家询问。

  ……

  杨奇勇逐一作答。

  对于混凝土板的问题,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担心国际奥委会专家没完全听明白,又作了补充说明,“混凝土板是重复利用的。不用的时候,会放在顺义的仓库里。这些东西可重复可移动,也可租借给别的场馆。”

  当天上午,来自北京赛区9个场馆和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负责人,逐一完成了陈述。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一共24个,所有建设进展和细节设计,都要“过会”。

  “VDOR”会议全称是“场馆开发和运行审议会”。顾名思义,这是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就场馆规划建设,例行沟通、汇报的重要平台。截至今年6月,会议已举行了九次。

  第一会议室举行“答辩”的同时,其他一些会议室也召开着“旁会”,讨论场馆可持续性、赛事服务等议题。会后,国际奥委会的专家还要现场考察延庆、张家口赛区。

  对于冬奥场馆的建设来说,三个月一次的“VDOR”会议,如同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从安保线设置,餐厅名称、坐席的设置,到制冷剂的使用、建设项目的预算,事无巨细,国际奥委会专家都会一一询问沟通,当场布置“作业”,对未来的规划建设作出调整。

  三年了,北京的冬奥场馆,就是这么一座座“考”出来的。

  冰丝带“冷起来”的秘密

  制冰系统的改造,是首体负责人在“答辩”现场,被国际奥委会专家问到的问题。

  制冷剂的应用,是过去多次“VDOR”会议讨论的议题。今年5月,在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前夕,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他说,现有的冰场制冷剂大都是氟利昂类制冷剂,对全球气候有不利影响。国家速滑馆将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