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呵护“地球的皮肤”

光山新闻网 山阴新闻网 2019-04-02 13:23:44
浏览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呵护“地球的皮肤”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呵护“地球的皮肤”

  上图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中)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草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系统也面临着粮食独大、粮草分离等问题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的肺,那么草地应该就是地球的皮肤。”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金生看来,呵护好“地球的皮肤”,不仅可以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助力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大学组建,于2014年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该实验室以草类植物资源抗逆种质创新与利用、栽培草地生态系统与食物安全、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等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理论,构建不同生态经济区域优化模式,建立示范样板,为我国食物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小草,但涉及多个学科体系,其中一级学科就有草业科学、生态学、畜牧学。”贺金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实验室以构建中国特色的草地农业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目标,通过研究退化草地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为“草生态”当“保健医生”

  年近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我国草地保护学教学体系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研究提出“不合理的农业系统”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并建立了“合理利用与改良草地”的技术体系,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6.7%。

  黄土高原退耕地恢复演替到原生植被需要40至50年,在漫长的恢复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草仅依靠草原自身是不可能的。为此,南志标院士团队提出,必须从改变农业系统着手,增加系统中人工种草的比重。根据这一思路,他们研究出了分别适用于我国北方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草地农业系统,并建立了大面积的示范样板。

  实验室科研人员还通过野外观测台站获取的数据,揭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规律。“草和人一样,交流越频繁,活力就越足。”

  青年研究员朱剑霄每年中有近半年时间在青海省海北州的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检测平台工作,“我们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设置不同组合的参数获得数据,揭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协同作用”。这个看似枯燥乏味的基础研究,目标是寻找未来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影响的规律。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9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持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4项。

  为“草家族”添新成员

  草类植物资源抗逆种质创新与利用,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5年来,实验室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收集、保存、评价了2000余份种质资源,通过审定牧草新品种5个,明确了100余种乡土草种种子萌发和休眠的生态学特性。

  5年5个新品种,是科研人员10多年如一日钻研的结果。2016年登记为国审新品种的“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因超级抗旱,近两年被大量用于干旱地区草坪建植、高速公路护坡、生态修复和荒漠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