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科技视点·跟随科研人员去治沙②)(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24 07:03:02
浏览

  有农田防护林挡风防沙,在曾经的沙荒地上,沙林中心开垦出2万亩灌溉绿洲。更让他们自豪的是,中心探索的农田防护林模式,已在磴口县推广56万余亩。由此证明:沙漠边缘也可以种庄稼。

  选好树建好防护林,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得到应用

  农田防护林只是磴口县探索的旱区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沿第一实验场继续往南行驶约10公里,记者见到了与万顷良田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道路北侧数万亩黄沙,梭梭、花棒、沙拐枣、柠条等灌木扎根其上,这是防风固沙区;道路南侧不远处,裸露的流动沙丘连绵不绝,偶尔可见耐旱的白刺,此为封沙育草区。

  “科学治沙,不是多种树就好,天然的沙漠戈壁,要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指着远处的梭梭林,沙林中心资源管护处处长张瑞说,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总原则,沙林中心与磴口人民共同搭建起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和农田防护林区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之外,则是包括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三区一地”构成了完备的防护林体系,是磴口县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全貌。

  建好防护林,关键要选好树。新疆杨耐旱、耐盐碱,树干直、树冠窄,养护成本低,是河套平原建设防护林的理想树种。然而,和许多杨树一样,新疆杨不抗天牛。西北地区干旱,缺乏天敌的光肩星天牛繁殖泛滥,对杨树危害极大。

  王志刚办公桌上,堆放着他采集的遭受光肩星天牛虫害的杨树树轮截断标本。这些标本外表看似完好无损,树轮中间却满是天牛蛀食留下的孔洞。孔洞阻碍树木养分的输送,过不了多久,杨树枝干便会干枯,容易风折,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我们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韩一凡先生培育出的北抗杨基础上,选育出了沙林杨。”手拿沙林杨的树干截断标本,王志刚说,“光肩星天牛也会寄生到沙林杨上,但产下的卵很难存活。经测算,沙林杨天牛羽化率仅0.25%,这意味着天牛基本上难以繁衍后代,从而间接杀死了害虫。”

  2019年,王志刚团队拿到了林木良种证,开始在西北一些地区推广沙林杨。

  记者在第二、第三实验场交界处看到一片沙林杨。外观上,沙林杨与普通杨树没什么区别。因为才栽下几年,树干还不太粗壮。实验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沙林杨种得不多,除了人们接受新品种有个过程外,沙林杨自身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树冠大、抗旱抗寒性相对较差,耗水也相对多。

  全部种沙林杨不合适,与新疆杨混交栽种如何?沙林杨的抗天牛特性,引起了林业专家、河北大学研究员魏建荣的注意。与沙林中心合作,他发现:相比新疆杨,光肩星天牛更喜欢在沙林杨上产卵,混交栽种时,便可以利用沙林杨的诱杀性吸引“火力”,尽可能保护新疆杨。

  正在沙林中心作学术交流的魏建荣告诉记者,他计划通过杂交或基因技术等手段,将抗虫特性“注入”新疆杨或其他性状优良的杨树。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王志刚团队也一直在探索。近年来,他选择了沙林杨的一种同胞无性系作为母本,以新疆杨为父本,杂交出了“沙新杨”,目前正在申报新品种鉴定。

  有沙林中心作为长期科研基地,包括沙林杨在内,沙林中心的许多成果得以较快试验示范和推广。曾任沙林中心主任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沙林中心一边做治沙科研,一边打造荒漠化防治样板,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从这里走向乌兰布和沙漠,应用到全国其他适宜沙区。

  建立种质资源库,促进沙旱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如何帮助百姓在治沙中致富?

  在第四实验场,记者见到正在试验地查看沙棘果长势的罗红梅。这位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已经与沙棘打了近30年交道。

  沙棘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效果好,沙棘果营养价值高,是兼顾防沙治沙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