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黑土地种粮更积极(两会后探落实·确保粮食安全①)(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15 06:46:01
浏览

  孙广文种了大半辈子地,这几年腿脚渐不灵便,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地里荒草一度长得比豆秧还高。2017年,村里的合作社跟农时公司达成土地托管合作协议,孙广文带头支持。

  怎么托管?“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的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介绍,地里收成归农民所有,监管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与聘请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对托管组织进行播种、植保、收获等全程监管。

  近年来,绥化市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土地托管模式形成了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既能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又能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农户和企业实现了双赢。”海伦市经管站干部刘中华说。

  “今年,全市将落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400万亩,较去年增加270多万亩,其中全程托管面积达800万亩。”绥化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刘红伟介绍。

  当然,并非所有农民都愿意采用托管模式。对此,绥化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动订单种植。

  在庆安县丰收乡丰收村,52岁的村民桑宝与县里一家公司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已有4个年头。“公司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明确保底收购价,还拿出净利润的20%进行二次分红。”桑宝说。

  去年,桑宝在公司指导下试种了195亩长粒香稻,公司以1.95元/斤(含二次分红)价格进行回购,桑宝的纯收入一下子超过15万元。“手中有订单,种粮心不慌。”他乐呵呵地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守着呼兰河,村里的地却长期吃不够呼兰河水,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村委会主任刘立威心焦不已。        

  “以前灌溉只有一条小土渠,要想把全村水田浇一遍得半个多月,处在下游的农户只能种早熟水稻品种,亩产要少六七十斤。”刘立威说。

  近年来,北林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力度。2020年,全长8.7公里的幸福干渠成功通水,包括西南村在内的7.5万亩耕地不再望着呼兰河喊渴。

  “经过平整土地,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我们村1.26万亩耕地成功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刘立威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0万亩,到‘十四五’末,至少再新建500万亩,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关国志说。

  种地20多年,庆安县久胜镇久胜村的王廷富曾感到土变薄了,地没劲了。“这是长期过度耕作造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肥力透支。”县里的农技专家告诉他。

  既要用好黑土地,更要养好。2017年,王廷富入股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尝试绿色有机种植:全部施用有机肥,秸秆全量还田,使用诱捕器防虫……2020年,合作社位于久胜镇的2万亩基地全部取得有机认证,种植的大米最高能卖到60多元一斤。

  如今,绿色、优质日渐成为绥化市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全市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超过1200万亩,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两张金字招牌越打越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绥化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至41克/千克,耕地地力提高了0.5个等级以上。

  “等到春暖花开时你再来,太阳一照,黑土直泛油光,一踩一个脚印。”王廷富笑着对记者发出邀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5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