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研支团志愿者带山里孩子“玩转科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24 09:41:01
浏览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路畅每说三句话就会抛出一个问题,“有时虽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但是我想让他们知道,答案的可能性有很多。”

  志愿者认为,山里孩子的优势是离大自然更近,能接触到自然科学资源。“希望他们能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把科学课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当讲到时令和光照的关系时,有些住在山顶的孩子就会很兴奋,因为他们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和落下。

  在实践课上,除了可以观察山中多种植被类型,研支团还在为民小学附近设置了一亩多的苹果柿基地,孩子们能亲身参与苹果柿树苗的培土、浇水、施肥、修枝等过程,并且定期观察发芽情况,跟踪植物生长。

  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化逐渐发生。之前志愿者家访,学生们都支支吾吾说不出植物的名称。现在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回答出植物的学名,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发现的新问题。一个孩子把课上养的水培蒜苗当成宝贝,蒜苗长得老高也不舍得剪掉吃,天天盯着它写观察日记,“就是想看看它能长成什么样”。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志愿者会在教授主课时,见缝插针地帮学生复习科学知识。有次数学课,路畅讲到一道计算细胞分裂数目的题,就顺便帮他们回忆细胞、微生物是什么。另一位数学老师则在课前抽出3分钟播放《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园林纪录片,“既能帮他们收心,又能学到一些知识。”

  开启一扇窗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丰富有趣的科普内容,支教团联系爱心企业捐赠了各种科学套装和科普书籍,装满了器材室和图书室的柜子。

  中午休息时,学生常会跑到图书室看书,与生物相关的书总是被很快抢空。有次路畅为了通风忘记锁门,孩子们一窝蜂地涌进器材室,怎么也不愿意出来,“他们把这里当成家”。

  去年10月,路畅和其他志愿者带着20个为民小学的孩子去贵阳科技馆,她说孩子们一进去就“玩疯了”。有的孩子去的路上晕车,刚进科技馆没几分钟,就开始“撒欢儿”。看到高压放电展区噼里啪啦地冒火花,孩子们虽然捂住耳朵、吓得往后退,但是眼睛里充满好奇,一直盯着火花。

  这些微小瞬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接触科学课后,六年级学生杨进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发明家,设计出“飞得最快”的飞机。平时在学校总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但他从没亲眼见过飞机的样子。他还对外太空充满好奇,虽然图书室那本《外星人未解之谜》里说有些地方曾出现过外星人,但他并不太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要再看看才能知道”。

  他总是在科学课上抢答老师的问题,但当他兴奋地告诉父母自己种下一棵苹果柿,他们只是说“学不好好上还种什么花”。

  为了提升村里成年人的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支教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还会向村民提供粮食及果蔬种植、生猪养殖、食品加工与安全、普通话推广等服务。

  去年11月,华农研支团的“玩转科学”自然科学教育项目获得第三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指导老师王石径告诉记者,“我们还在打磨短视频和材料包的设计,未来我们期待能形成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惠及更多乡村小学。”短视频和材料包由华中农业大学研支团的志愿者提出想法、本科生志愿者负责拍摄制作、博士生和专家教授负责把关审核,已经产出100多条短视频和4个主题材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