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矢志报国(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2-23 05:31:01
浏览

潜心科研矢志报国(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潜心科研矢志报国(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数据来源:科技部等

 

  开栏的话

  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这一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这背后,是科学家群体的坚守和付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奋力攻坚,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贯穿科学研究的始终。

  科学探索无止境,一片丹心为报国。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扬。为此,本报开设“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将笔触对准科学家群体,讲述他们心怀家国、求实创新、协力攻关、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以飨读者。

  

  临近年底,刚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傅向东更加忙碌了,撰写年底工作总结、制定新课题计划、与学生谈心了解实验进展……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厂里,为确保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顺利推进,技术人员正准备开启火箭的总装总测工作……

  今年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最近正忙着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研究探讨科学前沿课题。他始终牢记导师的话:“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学家群体有着很多共同点,协力攻关各种基础前沿课题和许多关键技术;科学家群体也有很多差异性,在不同研究领域发光发热,在技术的独创性上下着苦功夫。

  爱国·奉献

  “只要是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

  有人认为科学家群体很神秘,其实他们也和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样,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每天按部就班完成日常工作。他们有对工作的热爱与憧憬,也有对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责任与担当,傅向东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为例,投入大、出成果慢,但每一次解决难题后的喜悦,都无法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说起最初接触课题的经历,傅向东回忆:一次田间考察,一位老农向他提出疑问,“有些农作物即便大量施肥,产量也上不去,还影响了来年的土质”。为此,傅向东琢磨,就像人吃饭一样,植物也要“吃饭”,“吃”少了影响发育,“吃”多了也得“减肥”。为此,他一头扎进了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协同机制研究之中。

  不着急出论文,埋头在田间记录数据;不关注荣誉得失,专注观察实验对象每一天的变化……傅向东曾和队员说:“做这项研究,可能没法很快出成果,但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只要是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

  傅向东只是科学家群体的一个缩影,像他一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如今,众多科学家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不断奋力攻坚、加快创新引领,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爱国和奉献的精神力量。”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