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想干事就能干成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1-29 05:50:01
浏览

在这里,想干事就能干成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②)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右一)和同事们研究电连接器模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在这里,想干事就能干成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②)

 

  总体部十一室工程组副组长曾耀祥在全箭模态试验现场,检查火箭产品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一个个新纪录,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托举起航天事业的人才大军中,不能不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以下简称总体部)。

  总体部成立于1958年4月,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总体设计单位,它被称为“总设计师的摇篮”。63年来,从这里走出了15位两院院士、81位型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它被比作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名杰出代表成为相关各领域学术带头人;它还是许多人心中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等重大工程项目。

  上述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总体部持之以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谁行谁上

  3年前,还在国外进修的总体部十室“80后”员工陈曦,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解决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这也是航天领域一道公认的世界难题。

  同时,他也有些忐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失败了怎么办?抗雷电试验成本高,资金设备从哪儿来?想法才有雏形,能得到上级批复吗?”

  刚一回国,陈曦的顾虑便立刻打消了。总体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就组织专家开展评估,并鼓励他“努力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这种支持和信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总体部打破常规,在内部对资源进行整合调配,硬是挤出来一笔经费给陈曦团队,还想方设法筹措大小电磁设备,为他们从事技术试验创造便利的条件。有了组织给的“定心丸”,陈曦和团队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日夜奋战。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更偏向基础应用研究,如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一次、两次、三次……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还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不得不从头再来,试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试验进度缓慢且不断遭遇挫折,但总体部领导从没有因此苛责。“没有部里的充分放手,没有他们给予年轻人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恐怕我们做不出最终的成果。”陈曦说。

  几百次试验后,陈曦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不久前,项目正式立项,陈曦担任课题组长。

  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科研管理,只要年轻人想做、敢做,总体部就会毫不犹豫地扶持。部里还有很多像陈曦一样的年轻人,在信任中勇于尝试,在历练中快速成长,在各自岗位上释放活力。

  王申是一个“90后”,才到总体部1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工程组副组长。通常,工作2至3年的员工才能担任这一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