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超级显微镜”不一般(走近大科学装置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4-12 06:50:01
浏览

这台“超级显微镜”不一般(走近大科学装置②)

 

无人机拍摄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外景。
  新华社发

 

中子虽小,但产生强中子束的散裂中子源却很庞大,是集合了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大科学装置。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13米到18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3台中子谱仪等。2011年9月开工建设,2018年8月,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中国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装置设备,由我国自主研发并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语气中带着自豪。他说,通过建造中国散裂中子源,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

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探针”

“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陈和生说。

科学家介绍,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同样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坚硬,石墨润滑,就缘于它们的不同结构。为看清物质的微观结构,科学家设计了很多方法,利用中子散射探测是其中之一。

中子散射为何能看清微观世界?原子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相比其他探测方式,中子能轻松地穿透物质。

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样品上,虽然大多数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但有些中子会与研究对象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运动方向。通过分析中子散射的轨迹、中子和物质发生作用时能量和动量的变化,科学家就能反推物质的结构。

陈和生打了个比方:我们不断往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扔弹珠,有的弹珠穿网而过,有的则打在网上,弹向不同的角度。如果记录下这些弹珠的运动轨迹,就能大致推测出网的形状;如果弹珠扔得够多、够密、够强,就能把这张网精确地描绘出来,甚至推断其材质。

散裂中子源就能发出“弹珠”。它的原理是,先把质子加速到一定的能量,再把质子束当成“子弹”,去轰击原子序数很高的重金属靶,靶的原子核被撞击出大量中子。科学家通过特殊装置“收集”中子,然后用中子做探针,便可以开展各种实验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除中子散射外,观察微观世界还有同步辐射和电子显微镜等方式。其中,中子散射用的是中子,同步辐射借助的是X射线,电子显微镜则依靠电子。

“散裂中子源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与同步辐射光源互为补充。”梁天骄解释,比如,同步辐射X射线是与原子核外的电子相互作用,对含有电子数目较多的原子敏感,但探测如氢原子等轻元素就比较困难。而中子散射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散射强度,不受原子序数影响,它不仅能够区分同位素和相邻元素,还可以区分氢、锂、碳等轻元素,因此在研究含有氢、锂等轻元素的能源材料、软物质与生物材料等方面中子散射有优势。

破解新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等领域难题

1998年6月,德国一列高铁意外出轨。是车轮、轴承还是铁轨出了故障?分析事故原因时,科学家陷入争论。有人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部件,但这需要用激光刀把金属部件切成小于1微米的薄片,几乎无法操作。

借助中子散射技术,科学家找到事故的元凶——失事的车辆车轮内部的金属疲劳。陈和生告诉记者,高铁的车轮、飞机的涡轮叶片里的应力变化看不到、摸不着,但超过一定值,就存在隐患。如今,在散裂中子源上测量研究车轮和叶片的残余应力,可以优化机械加工工艺,帮助高铁和飞机变得更安全、更舒适。